陆俨少庐山之行 我从珍藏已数十年的信函中,翻阅陆俨少先生曾写给我丈夫傅周海的许多信件,我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20多年前,陆俨少先生与师母朱燕因等人在盛夏来庐山的情景历历在目。虽然,陆先生已离我们遥遥远去,而他笔下那一幅幅咏庐山的《锦绣谷》、《石钟山》、《五老峰》、《虎溪三笑》、《白居易草堂》、《龙宫洞》、《庐山望江亭》等山水画精品,将永远流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闪光。 1980年夏,陆俨少先生在上海给我的丈夫傅周海写来一封信,打算带师母等人到庐山来避暑,不知是否可以找到一个住下来的地方,少干扰,少应酬,能静心地作画……时年,陆俨少先生72岁。 当年,傅周海在南昌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他时常带学生去庐山写生、讲学,在江西很有声望,人缘极好。他对陆俨少先生的艺术造谐相当敬佩,曾多次对我说:陆先生博学多才,他的绘画得力于他的诗文书法,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大家。在接到陆俨少先生的书信后,周海立即前往庐山,为陆先生一行预订住房,安排沿途的行程、食宿等等。因为盛夏炎热,当时人们家中都还没有空调,庐山人满为患,一榻难求,周海为陆先生一行五人在庐山牯岭附近的树林中订下一幢清静的住房。 陆俨少夫妇、刘旦室夫妇一行从上海乘船,7月21日抵九江码头。傅周海和我同往船埠相接,下榻在九江市南湖宾馆。翌日,由南湖宾馆派车前往彭泽龙宫洞、湖口石钟山游览。目睹云山,体验水势,陆俨少先生激动地对大家说:我们可以从疾流奔泻、漩涡激转、崩滩裂岸变化无穷的山水云烟之中,看到无数错综复杂的线条交错与节奏,从水触岩石的浪花飞溅中,得到书画点线力度的启示。大自然种种神奇变幻,在陆先生的眼里真如一幅幅图画,他在自然天地中捕捉这些美的线条和运动旋律,运用于书法和绘画,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 当小车绕着庐山脚下仰望五老峰时,正值五老峰的半山腰被云雾笼罩,仙气飘渺,我们下车眺望起伏连绵的群山,俨少先生并不写生,静观默记,驰骋想像。傅周海向陆先生提到写生等问题,陆先生说:现在年轻人都急于构稿子,我不是这样的,我到一个地方便会留意有的山石很特别,我就多看几眼,记住它的特点,想一下,用什么笔墨表现好,稿子是随便的,看的时候要留心,印象深,所以还是不会走样的。 沿着五老峰山脚,不觉来到秀峰香炉瀑布,遥望悬崖瀑布一脉急泻,龙潭的远近是一派激活的骚动,四面是一种撞人的喧哗,流过许许多多的坎坷,仿佛在久经干渴的灵魂,注入新的血液。盛夏的龙潭碧水清凉,大家都有些疲惫,陆先生手扶拐杖坐在潭边岩石上休息、合影。这里正是唐朝诗人李白写《望庐山瀑布》一诗的地方,陆俨少先生说:人们称李白为“诗仙”,在于李白能富于大自然奇妙大胆的想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抽象与具象的美妙契合,实属可贵,抽象与具象两者并不冲突。一首好诗,一幅好画,都应该始于情趣而终于智慧。谈到李太白的诗,陆先生更是兴致勃勃地说自己很喜欢读文学作品和诗歌,把诗文中描写景物情态的文句摘抄下来,想作画时看一下,受点启发,激起联想,如果你能悟得诗文中的某些妙句,比看画看景更有益。而好的文章句子,则可在不同人的脑中引出不同之图象,因而更奇妙独特……也许,这便是所谓文人画的旨趣吧! 在秀峰午餐后,行至白鹿书院,庭院空空,草木荒芜,一堵斑驳的粉墙,围绕着昨日的兴衰,这里隐约可闻书声朗朗。这里曾是朱熹讲学的地方。在这一片沉寂恬静的翠竹茂林之间,处处透露着昨日的风华,也散落过多少学子的才华,他们冲破了千百年陈腐的制约,去探寻山那边更大的世界。书院的不少石碑上铭刻着历代名家的书法。陆俨少先生为大家讲述着这些残碑书法的内涵。观赏陆俨少先生的书法,可谓姿态奇逸、笔墨醇厚空灵、章法离合变化,在传统书法艺术中闪耀出异样的光彩。 庐山牯岭附近的密林中非常清静,陆俨少先生每次游览归来,趁山势风貌记忆犹新,便开始作画。我每天为陆先生裁纸理墨,见先生作画潜心投入,笔触素纸,只听纸面沙沙之声和先生呼呼喘气,纵横舒展的用笔,给人一种血脉相通一气呵成的艺术感受,仿佛大将驰骋在他要占领的疆域。先生说:作画时要像庙里的和尚,放弃杂念,解衣磅礴。百闻不如一见,陆先生的言传声教,使人彻底地摆脱了女性艺术惯有的纤弱,追求笔墨的淋漓尽致。在我日常的书画创作中,每临素纸,先生的“解衣磅礴”之说,使我沉静自若,心胸开阔舒展,我深深感到大家风范是一种滋润,一种灿烂。 庐山的盛夏,凉风爽爽,每天傍晚,我和周海总是陪着陆先生、师母到牯岭街头公园、弯弯山道上散步。闲来漫谈,三句不离本行,傅周海总是喜欢向陆先生提出一些学术问题,感觉学书画总是越学越难,有时几乎停止不前。陆先生认为这如逆水行舟,就像船行峡谷、波涛回旋,有时不但不进反而倒退,步步艰难。但要坚持下去,出了峡,笔墨就一泻千里了,无所滞碍。这一段话是陆先生勉励我们要坚持下去,必有收获。陆先生说:学画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文学修养,博览古今诗书,吸收传统精华。第二是笔性,这是要有点天赋。第三便是下苦功,线条的功夫十分重要,用笔要虚灵古拙、天趣自然,像万年古藤苍劲有力…… 因为庐山白天与夜晚的温差较大,山高林深气候阴凉,陆先生决定7月30日下山回九江。在九江为南湖宾馆作《龙宫洞》一幅,也为九江烟水亭作《庐山望江亭》一幅,临行以致感谢。(卜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