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年秋记庐山游 |
[游记]年秋记庐山游 |
2008-01-19 cbulo.com |
庐山之行收获颇丰,不是因为庐山是所到之处景色最为秀丽的,而是庐山上关于这片旅游胜地的好书不少。所以让人在饱览美景的同时,也陶冶了文学情操。我猜测是因为中国在向联合国申报庐山为世界遗产的过程中,做了许多的工作,其中文字历史方面的收集作得恨透,所以我才能“坐享其成”。 第一节 有心看庐山 庐山云里埋 周二下午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周三清晨六点 便到了庐山站。乘坐上大巴直接驶上庐山,先来到牯岭镇上的新世纪酒店下榻。然后直奔第一个景点——花径。 这天山上的云雾很大,能见度只有三五米的样子。我们从饭店出,不久来到花径,除了一对人造的刻有两句诗文的石柱子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这里曾经留下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深深感慨,只是那种情感发于四月,而非今天——一个有着迷雾的立秋时节。诗里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对于春的怀念在此得到了慰籍,而我们到底是俗人阿,好风景也会识人的呀!我写道“旧时司马过处,山花烂漫盈盈。如今尔等前至,轻纱遮面隐隐”。 怀着不甘的心情,我们转向山下,除了几块湿漉漉的大石块,和脚下的路,我们几乎都错过了好风景——险峰、仙人洞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直至来到了乌龙潭,我们才感到了一些欣慰。据说这里曾是电视剧《西游记》水帘洞的外景地,一开始就对此布满了期待。从主路上桥往水的上游走至一百米多,就看到水势很急的乌龙潭瀑布,落差不大,才三米不到的样子,但势头很猛,约五条水幕由不同的角度直冲下龙潭,蒸腾起细细的雾雨,蒙蒙的水雾.瀑布的四周被水气笼罩,人仿佛有身在水下龙宫的感觉。据说不远处的黄龙潭和此地的乌龙潭里各有一条龙,过去斗得很凶。有一位高人用降龙石把它们收服后,这里就太平了。离开乌龙潭拾级而上,在黄龙寺的边上就卧着那块宝石。这倒不如“三宝树”好看,一棵距今有1600年的银杏树和两棵500年以上的柳杉树。这颗银杏四个人围成圈才能抱得起来,经历了这么多年,不知道其他的树种会长成什么样子? 离开黄龙寺,我们基本上结束了第一天的旅游计划。真是有感于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二节 难识庐山真面目 清晨废寝阅峥嵘 下午回房小憩后上牯岭街,买云雾茶二两,慢品,方得“味浓性泼辣”耳。阅书至深夜,大凡关于明天将游之地——三叠泉。 第二天早五时,天蒙蒙亮,百鸟对唱,迷雾未散,草木未醒,待梳洗完毕出,浓云中太阳微露,浓迷散去,百物清醒,葱茏吐芳。过六时出门,寻昨日旧迹去花径,路不复得。无奈问一中年男子,说是游客,台湾人士迷其路。再问一老汉,说往此下既是花径。此路草木纵横,乱石堆砌,非游客之路,邃与中年男子一同由此路前往花径,步履踉跄,左右扶将。下坡不多久见平坦大道,喜得昨日之路,但景色非也。栏杆外昨之浓雾散去,乃露一片宽广湖面,夹岸是灌木,远处山峦、云雾、翠松交相辉映,如浓墨在熟宣上遇水化开,由深到浅,由实转虚,如一幅天然水墨画。初阳残弱,不抵灰色,奋力往外摆脱,但所到之处,乌云无所作为,退去灰色,涣发金光。离如琴湖去至花径,入石门见白居易石碑一座,但百花已凋,无所获得。回栏杆前远眺,见天桥,锦绣谷皆昨日非所见。真乃鬼斧神工,造化无量。盘山而下至天桥上,乃一块突出于峭壁的岩石,踏足其上俯瞰脚下,万丈深渊,令人悚然。此乃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失利后逃上庐山,遇深壑,有神龙护体逃过追兵之地。如今恶谷还在,天桥只剩下一部分,据说630年前,天桥的另一部分,即峡谷对面的峭岩断落于峡谷之中。如今石壁峭岩之上人为写有“禁止攀爬”,联想天桥段落崖底,更令人啧啧生畏。 八时要去三叠泉,所以未能下探至其他景点,中途回酒店。 第三节 不下三叠泉 枉称庐山客 人人都说去三叠泉的路途很艰辛,即使乘缆车,往返还有2800级台阶要走。许多人已经放弃了前往的念头。就连史书上记载的,李白、朱熹、苏轼都没有到过三叠泉,似乎在熟悉的人中得饱眼福的也是寥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要探访三叠泉的念头。 有轨缆车从半空中经过,底下也有一些在漫漫跋涉的苦旅者。我们晚于他们出发,却比他们先到目的地。有了捷径,竞争就没有那么公平了。但是最后拾级而下的千级台阶还是一个考验。我行至一半,且一直往下行,就有眩晕之感,但没有念头要放弃。一路上有遇老人晕倒,小孩啼哭。但不知不觉地先听到水声,然后见绿荫背后的第二叠瀑布,洋洋洒洒飞流而下。很快一千多级台阶走尽,三叠泉就尽收眼里了,看得人脖子都酸,仰望飞练直下,数着瀑布的条数,怎么觉得称她为四叠或者五叠泉也都可以呢?其实三叠泉主要是被两大石盘隔开,总落差155米。我们继续下行,即是龙潭,所有的瀑布水都汇聚于此。然后再沿平缓的山涧溪流蜿蜒而下。坐在频泛涟漪的潭边上,仰面观瀑,令水雾扑面,沾湿衣襟,沁人心脾,吸入阵阵凉意,顿感神清气爽。一直以为李白的那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描写三叠泉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些庐山香炉峰先开瀑布。对于三叠泉形象的比喻有“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看那坠入深潭的激流,不就像一个个龙爪扎入碧波吗?我道: 天上一虹落人间 庐山三叠印天悬 形似白云来拖练 势如利剑碎石盘 声比洪钟响彻谷 神若蛟首潜龙潭 青莲东坡皆蹉跎 神来之笔今还看 查看全部回复我也来说两句 最新更新主题 |
转自:http://www.cbulo.com/viewthread-1145891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