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三宝树下,仰慕凝视他的全貌:三宝树凌空而立,气势雄伟;看他们的树腰也都有一米以上的直径。他们姿态婆娑,参天似伞,葱葱郁郁,我敢说他们是庐山上的镇山之树。因为他们的年龄、名气和珍贵都是最有力的见证。看到他们就让我想起我的生命之树,树至于我永远是长青的,是高大雄伟的,就如这眼前的三宝树一样地遮天避日,独有巨大树荫,为夏日炎炎汗流满面的人提供荫凉…… 可他与我的生命最早、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我家四合院内的2棵香椿树2棵枣树。 我站在床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他们,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椿树枝繁叶茂镶嵌进蓝天,树下是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周围窃笑,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萌生着欲望。 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生在那四月仲春天,一生下来就眼睁睁往那外边树叶上看”。我是在奶奶的背上长大的,她常给我讲我出生前后的事,那是因为我的上面有哥哥,顽皮而淘气,后来又有一个姐姐长到五岁时生病无救夭折了,这让我的父母亲在想女孩子时生下了我,使我倍受欢迎,成为大家庭的宝贝。奶奶说,母亲生我是她人生最佳年龄,那时她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闭口不谈。她只说我生下来后如何地惹人注目,让人怜惜那些细节,她这样说时已经流露着欣慰。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跚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树叶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头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四面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土地,两块上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是香椿树,椿树只顾长他的叶子和花朵,密蜂在层叠花瓣里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地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就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进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他了。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我迈出高高的门槛儿,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小道,下面是一片安静的树林,高大、规正,有三、五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向西边的落日,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我永远看见的就是那片青绿色彩的树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台阶上眺望。朝阳或落日弄花了她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她闭上眼,有点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树林又是那样的深绿摇曳着,从此树就是她的生命的律动,成了她心中永恒的充满活力的象征,她把树看成她的生命之树……儿时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伴随着她的美好的记忆. 家门前下的那片树一直在伴随我成长,后来我上学后,只要回家看到那片树心情就特别的舒畅。就因此也与树结缘,每年春节后我都要和父辈一起栽上几十棵当地树,听我爷爷讲水命人的我就得与木结缘,才能把水保持着。这大概有点道理吧,我也说不准,但实事上我就是喜欢树,这是我自己再清楚不过的事了。因为自己亲手植下的小树,就成了我朝夕要跑步去看他、保护他、为他浇水施肥,视他为朋友。 我在家人的爱声中长大,开始对植物种类的树之爱发展到了对世界万物都有悲悯之心,好似我的家人待我一样地去看人和事情,常常是非分明,有了一双能发现观察美好事物的眼睛,这让我对那美不胜收的外界很是敏感,善解人意成了乖乖女。尤其是由对树的眷恋发展到了对大自然的热诚,对宇宙万物的博爱,这些让我回顾追溯起来至今都让我很感动,有说不出的情思,而且是由心灵而发出的,没有一点的做秀,纯净到了天然生性。并且在我读书识字后,有个念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追寻那童年时的梦幻似的美好感觉,去观赏那天之大、地之阔、人间之美好、尤其是那参天绿树林,一定会给我出生时的外部最早的感觉相关联,在儿时的眼光里看到小树也是大如天…… 我想这就是我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那绿色——这生命的原色,也如同我走出房门第一眼看到的蓝天一样,至今依然是那样的清纯、洁净、旷远存在我的心中。这就决定我一生爱绿色(夏天我穿着多是绿色衣裳为主基调:淡淡的绿、草色的绿、葱色的绿),爱绿树,爱绿茵,更爱这眼前参天绿荫的“三宝树”。因为我爱他就要特意地关注他: 三宝树为一棵银杏、两棵柳杉。银杏又名白果树,因其生长迟缓,祖辈栽种,孙辈才能得果,故又名“公孙树”。植物学上属松柏科,为第四纪冰川的遗孑植物。此株银杏古老葱郁,高约40米,需4人合抱,树龄约600年。此两株柳杉原名婆罗,高耸挺拔,传为晋代僧人昙诜自西域引种而来。近旁岩石上即镌有“婆罗宝树晋僧昙诜手植”八个大字。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曾写道:“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首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但据今人考证则为明代僧人所栽,迄今已逾500年。因其为古树名木,故人称“三宝树”。 [第一页]第二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