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又称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004年6月24日,我和同事们借着七一活动之际,真正见识了一回庐山的真面目。  我们从深圳机场出发,直飞南昌,再由南昌来到九江,在九江、景德镇市游玩了半天后,第二天一早,就从九江市区坐了大半小时的汽车来到了庐山脚下。车子拐了几拐就离开了平坦大道,进入一条树荫隐映的山路,庐山的盘山道千回百转,路边的柏树与法国梧桐沿路支起绿荫,摆开风景,一点也不会让你感到单调。而在那一片苍翠之中,你时不时会发现有红顶子的房子藏在其中,而你好象正在驶入画中,成为画中的一部分,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我透过窗外,凝视着那一间间的红顶子房子,心里不知有多羡慕它们的主人,能回归到这自然中生活,该是多恬静、多惬意啊!我想起笑隐农田的陶渊明,他曾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人本万物中的一个生灵,回归自然亦是回归本心,所以何需多言呢?我想这或许就是陶老先生的本意吧。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盘山道的峰回路转,刚才还在忘情地打牌,还在激动地分析着欧洲杯赛况的小伙子、姑娘们没过一会就紧锁眉头,晕车晕得七荤八素,端着塑料袋以防万一,车子刚一停,几个姑娘就躲在路边吐了起来。幸好没有多久我们就看见前面山道中央立着一个石牌坊,上写着庐山风景区。进了山门各色的别墅多了起来,别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潇洒雅致,红红绿绿点缀在丹枫翠柏之中!这就是著名的牯岭。导游介绍说,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岭形如一头牯牛而得名。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岭的长冲,在这里兴建住宅别墅,逐步开发,并按其气候清凉的特点,据英文Cooling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等安排好住房,我们便开始了庐山的游览。庐山游览区的风景名胜,遍布山上山下。以牯岭镇正街为中心,并把东谷、西谷、小天池、仙人洞、大天池、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含都口等著名风景点连接了起来。出牯岭镇往西,可到西湖。西湖又名花径湖,其状如提琴,故亦名琴湖。这是庐山第二人工湖,面积10万平方米,湖心亭临湖而立,碧波含情,风景极佳。庐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东汉明帝时,庐山就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当时山上寺庙多达三百多处,其中号称庐山“三大名寺”的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最为著名。庐山更是一座名人山,历代许多帝王和文人到庐山游历。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轼、陆游、王阳明等历代大文豪都曾纷纷赋诗填词,岳飞、文天祥、李时珍、徐霞客等亦曾到此游历。据统计,现存历代名人歌颂庐山的诗词达4000多首。值得一提的是,庐山在近代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处处铬着历史的痕迹。如庐山会议旧址,多个元帅、将军的别墅小楼,蒋委员长和宋女士的“美庐”别墅,毛主席诗中的仙人洞,蒋介石与马歇尔谈判的旧址等。参观完这些景点犹如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史教育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奇秀幽美是看不完的,庐山的历史文化也是说不尽的,这或许不失为对此诗的另一种理解吧?6月26日,庐山下起了大雨,到处烟雾缭绕,我们一伙无法按照预定的计划继续游玩庐山名胜。导游笑着说,这就是不上庐山遗憾终身,一上庐山终身遗憾了。看不到庐山的全景,看不到庐山的一年四季,带着种种的遗憾我们不得不下山去了。 庐山,我会再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