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游记(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邀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诗《望庐山瀑布》  (庐山松 云海) 庐山与大江、鄱阳湖三者浑然一体,形成雄、奇、秀、险的博大气势。很早就想到庐山一游,饱覧它独有的自然风光,怎奈机会难遇。现在真是长假天赐良机,学校组织我们专业的学生到庐山写生实习,我就在写生之余饱览庐山美景! 我们一行60人从武汉出发,车行几百公里,便来到庐山脚下。仰面看山,高不可测,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车沿着公路盘旋而上,虽然路修得很好,但急弯道一个接着一个,像卡丁车的漂移一样,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毛泽东“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龙四百旋”的意境。我有些胆心,生怕上边来车羝头,会车毁人亡。不断叮嘱司机慢点稳点,手抓着扶手一路不敢松开。车在山路上绕了三百九十六道弯,才来到庐山山顶牯岭镇。  (锦绣谷天桥) (一)牯岭 牯岭是避暑胜地,温度一般要比山下低十度左右。听说在骄阳似火的三伏盛夏,庐山顶上的牯岭镇却是一个清凉的世界。果然不假,车顺着盘山公路一层一层的上升,气温却一度一度的下降。在山下还穿着短袖衫,当我们上到山顶下车时忽觉冷气袭来,不过我们早有准备,及时加上了较厚的衣服。庐山顶与众山不同,凡名山,多以顶尖、峰高、壁陡、路险而取胜,而庐山的顶上却是一座城市,是国内名山顶上唯一的山城——牯岭。 庐山顶上有一巨石,其状如牛,故称牯牛岭。清光绪年间,不少的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在中国传教并做生意。江西一带夏天炎热,他们很难适应,都想找一块避暑的地方。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来到庐山顶上,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用金钱利诱,买通德县万和赓等人将庐山顶盗租下来。他根据庐山气候“清冷”这一特点,称其为Cooling(清冷之意)。而Cooling的译音正为“牯岭”。这种“假著汉文之音而别著其义”的巧合,得到中外人士的认可。中国人对“牯牛岭”简称为“牯岭”,无论是从传说还是从序列化角度来看,也认为理所当然。于是“牯岭”便与“庐山”无形中划了等号。 牯岭称为山城,一点不错,它远看是山,近看是城。远看只见山峰林立,171座山峰高低参差,形状各异;高大的乔木撑天蔽日,把个庐山妆扮得郁郁葱葱。到近处才知是城。道路虽顺山势面修,却也四通八达。1000余幢各式外国别墅依山而建,又掩映在绿树深处,形成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罕见,中国唯一的山城。当年李德立租地后,便在这里建房,还把租下的土地售给其他各国的传教士。就这样,美、英、法、俄、德、日、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葡萄牙、比利时、丹麦等十五个国家各根据自己同家的建筑特色建起了各自的别墅。这些别墅形态各异,集各国建筑之大成,简直是一个缩小了的世界。难怪黄培炎在《庐山》中这样感慨:“入其境者,恍游欧美焉。” 说牯岭是城,与其他城又不同。因地域所限,牯岭顺着山势走向建成了弯月状的半边街道。牯岭街三面紧紧靠山,一边面临“剪刀峡”深谷。虽只有半边街,可街上的宾馆、酒楼、书店、邮局、银行和庐山名特产的商店林立。当晚华灯初放之时,我们走出宾馆,一阵阵凉风拂面,一丛丛山花飘香,我们不时地做着深呼吸,浑身都觉得轻快清爽。沿极为平整的坚石铺就的马路慢步,游客如潮,欢笑阵阵,轻音乐声给游客带来无限的欢畅。人在岭上,头顶是星星,身边是山城灯火,脚下是九江、沙河的繁灯。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或明亮,或闪烁,简直分不清哪是灯光哪是星光。庐山的夜景太美了,遗憾的是远处黑黝黝的天幕下,没法看见似玉带飘舞的长江。  (二)天桥 从牯岭出发顺公路西北行约三四里,再下一小坡,进入景区。一米左右的小道用凿成平平整整的青石条铺就,在青石条铺成的小方块之间,又用小碎石摆成各种不规则图案。导游告诉我们这便是“白司马花径”。“花径”顾名思义,赏花走出的小道。“白司马花径”,即当年白居易游庐山赏桃花走过的道路。白居易曾官居左拾遗高位,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白便有条件登庐山了。时至孟夏春已尽,天气变热,白与友人登上庐山,忽觉凉爽,只见这里桃李正绽蕾吐苞,鲜艳无比,随口占绝句:“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民国十九年,汉阳人李凤高游此,发现“花径”二字后,便邀友人集资募地,植桃千余株,以续当年之胜。 顺花径往北,再沿大林峰脚下石条铺成的约一米宽的小路,西南行约一里多路,便到了所谓的天桥。涧尽处成为一个大水口,大林峰前的诸水都会积此处泻落。水势凶猛,声震山谷,南望,两边陡崖壁立如门,一层一层的岩石又像堆垒而成,似刀削斧劈。又南行近百米,导游说天桥到了,我们不信,放眼望去,哪里有什么天桥,只是在千丈多高的断层高崖上一块横空跨出悬崖的巨石。与对面悬崖相距约百米远对峙在深涧之上。我们站在左侧高崖巨石上面,闻听涧内水流狂吼,风声怒嚎,令人心惊肉跳,不敢向下观望。 这就是天桥?”有人不满地问了一声。“这就是天桥,是一座断了的天桥!”导游接着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庐山山麓鄱阳湖上打仗。朱元璋被陈友谅打败。他率败军退上庐山,陈友谅也带兵追了上来。到了这个地方,前边道路为深涧所挡,后边又有强敌猛追,朱元璋与部下的生命危在旦夕。就在这危难时刻,只见金光一闪,天上飞来一条金龙,横卧于深涧之上。朱元璋的兵马便踏龙背从容而过。待追兵赶到之时,已龙飞桥断,陈友谅只能望天堑而摇头长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