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3:陶氏祖孙与庐山 |
[游记]3:陶氏祖孙与庐山 |
2008-05-22 sina.com.cn |
【浔城记事-3】:陶氏祖孙与庐山 文:麦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长江之畔的这片土地,多灾多难,乱世出英雄,一时传唱千古,然而,文明却始于那些为政为民者。 历经风火三国到公元219年,晋惠帝元康元年,划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唐、建安、晋安、武昌、桂阳、安成等十郡合立为江洲。在晋朝短暂的几十年统治和混乱分割互相斗争中。浔城人不会忘记在这时期两位杰出的人物----陶侃,陶渊明,尽管两人一样名垂史册,一个为官一个为文 一 陶侃(259—334),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中国历史名臣。 年少时,家穷四壁。其父早亡。但其母陶母却以身教导。陶母同孟母、岳母,欧母被称为“四大贤母”。(注:四大名母:陶侃母亲、孟子母亲、岳飞母亲、欧阳修母亲。)陶侃在寻阳出生后,母亲便依靠织布来度日。陶母截发留客的故事依然成为美谈。 《晋书·陶侃母湛氏传》记载:陶侃年轻时家境贫寒,一次范逵来到他们家投宿,没有东西招待客人。他母亲湛氏悄悄剪下头发卖给邻人,买了些酒菜招待范逵。范逵知道此事后赞叹说:“非此母不生此字子。” 讲的是有一次,陶侃的好友范逵来他们家玩,由于家穷,但还是尽力招待。他的母亲把头发剪下来卖些钱来买酒菜来招待儿子的朋友。而在古代,头发对于一个妇人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可见陶母的待人之心。 后陶侃20多岁时出任寻阳县使。监管水产丰富的渔业。念及母亲,趁下属出差,顺捎一坛鲈鱼给母亲。想让母亲尝尝特产。谁知收到了母亲退回的鱼和责备书信。陶侃深为震动。这就是有名的“封鲊”的故事。 八王之乱后,太安二年(303)义阳蛮张昌聚众在江夏起义。朝廷大慌,即派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刘弘率领军队前去镇压。刘弘上任,即辟陶侃为南蛮长史,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征讨之后,刘弘命陶侃为江夏太守。在其位上,陶侃忠顺勤劳似孔明。 深受陶母教诲,陶侃官居高位时,克守奉公,廉洁自律。所管辖区,数千里中民不拾遗,成为一代名臣,不愧为真名士。 二 如今说到陶渊明,大家都会讲到他的名篇,他的饮酒诗,首开风气的田园诗派,可以算得上是魏晋隋800年间最有名的文人。然而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位真性情的人。他的饮酒,他的洒脱,他的田园,都是他性情的自然流露。这点上来说,在我看来后世只有唐代李白,明代唐伯虎才能做到如此洒脱与真性情。尽管白居易,王维等人也写田园诗,但只得其形,没有其神。不能他这般亲自躬耕,亲自酿酒,饮酒。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为陶侃曾孙。到他这一代可以算得上名人之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然而,官场的黑暗早已厌倦,他的真性情自然在官场之中处处得罪于人。这位年少时就有济苍生的猛志,胸怀大略,心比天高,然不被晋帝所用,只能屈居一个彭绎县令。终不肯为五斗米之奉面折腰屈权贵。于41岁那年,弃官归隐庐山,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落沾我衣”。陶渊明躬身耕种,认填腹肌。平生两大爱好----饮酒赏菊,怡然自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纯朴、清新,开创了我国田园诗派,成为一代鼻祖。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150de01008sxb.html23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