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面目看不清

[游记]庐山面目看不清

2008-05-22    sina.com.cn

走遍国内大小名山,唯独迟迟不敢对庐山下笔。不是对庐山了解不够,而是分辨不清哪是文化?哪是自然?哪是政治?

20年前去庐山,是随工会疗养团去的。在山上足足待了一周。那时候,交通还不便。上了山,要看各个景点,全靠双脚。以住地为圆心,一趟趟走出去,又一次次返回来。在山上,一天都不歇,把庐山跑了个遍。庐山当时给我的感觉主要是奇秀、朦胧。

对着一幅幅如画的景,印证着历代名人诗句中的意景。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庐山的绝唱。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股浩气无人能比。陶渊明的故乡栗里就在庐山脚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说的是“清风桥”。

90年代中期,一次公务考察九江后,随主人上山。公事公办,主人与客人心照不宣,叩拜过毛主席原住处即掉头下山,对不远处的庐山会议会址视而不见。不踏政治失败地是官场的潜规则。那次上山浑然没有前次上庐山的感觉,山水感觉褪去,却对政治凶险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个是时候,国内所有名山大川成了各种会议的聚集地,三令五申、七整八顿都无济于事,唯独庐山安安静静。却原来,上世纪60年代那几次会议成就了庐山政治凶险地的称誉,现代人惟恐避之不及,又有哪个主政者敢冒政治风险上庐山开会?

庐山的面目真是不清,不仅仅是被云雾所罩,实在是现代浓重政治颜料要远远盖过原本的历史文化色彩。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庐山又曾是中国南方的宗教中心,佛道两教传教的圣地,有1600年的历史。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有1000多年历史,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庐山是中外闻名的避暑胜地,这里有保存完好的18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群落600余栋。在中国名山中,唯有庐山有这样大规模的“国际村”。近代有毛泽东居住的芦林一号和宋美龄居住的美庐等名居。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我国的泰山、黄山、蛾眉山——乐山大佛属此)和文化景观。前些年,听说庐山作为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景观必须符合“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庐山能入选,可见其自然与人类的共同努力成就。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cae2201000aue.html23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