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 |
[游记]庐山 |
2008-05-22 sina.com.cn |
李庄印象|庐山 2008-04-15 15:59:00 大中小 标签:庐山娱乐 李庄印象 宁静远 “三八”节要陪女同胞们去李庄古镇了。 游览过大名鼎鼎的周庄和丽江之后,对古城、古镇之类本来已经没有多大兴致了。倒是觉得很多年前对古城阆中的匆匆一瞥 庐山资料,让我对这个尚未被开发和破坏的阆中古城留下深刻而美好回忆。这个当年在抗战中曾经名噪一时的古镇李庄,会不会是一个翻版的周庄或是丽江呢? 要论历史悠久,人们可以说李庄起源于古代僰人聚居地,我们无处考证其真伪,别人姑且言之,我等姑且信之,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要说地理位置,虽然李庄地处长江之滨,但却深居西部偏僻之地,远离都市红尘,来此难免跋涉之苦和颠簸之累。李庄真正的意义在于那个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抗战时期。1940年,李庄以一纸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包括世界级大师梁思成、林微因、傅斯年、李济、童作宾、梁思永、童第周等大批学子云集李庄庐山升龙霸,使李庄这个不足3000人的小镇新增人口达1.1万余人。6年间,李庄为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张平静的书桌,给战时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养分。李庄也由此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因此我对李庄是久以向往,而说不清担心着看到什么。 三月的李庄如江南的其它农村小镇,花红柳绿、草长莺飞,古镇周围那越冬的水田波光粼粼,桃花李花争芳斗艳,眼下正是农闲时节,春日的阳光下农人在院坝里晒太阳抽土烟,散养的土鸡自由地在竹丛和树下觅食。汽车就是在这样平静而淡然的气氛中进入了李庄。 从停放的车辆看,因为是“三八”节,来李庄旅游的人应该比平时多一些。但当地的导游还是让我们等了一会儿才接上头。我不愿意枯等电影庐山恋,就擅自跑到长江边上拍照片去了。在李庄,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工学院的旧址,其实就是一座破败的寺庙。木制的门窗已经斑剥陆离,地上的石板已经高低不平,就连大门两边最有特色的一副石头对联,虽然字体遒劲有力,但石材也已经出现了剥落现象,犹如一位武林高手暮年的形象:眉宇间英豪之气犹存。 同济大学也好,中央研究院也罢,一下子来到偏居西南一隅的李庄小镇,对当年的李庄来说真是从大城市来了一大批尊贵的亲戚。但战火中的一大批知识分子来到李庄,虽然没有大上海那些洋楼电器,没有亭台歌榭灯红酒绿,但感受到的却是最真诚最热情的关爱。当年这些寺庙是李庄人千百年来供奉神仙和菩萨的,现在李庄人还没有解决温饱、疾病等生活之需,但国难当头,他们把流落而来的中国的精英当成神仙和菩萨来对待江西庐山茶,自己父辈和祖辈信奉多年的神灵只好让位了,哪怕灾祸降临也在所不惜。当年宗族聚会的祠堂也贡献出来了,为了流落他乡的客人,哪怕让祖宗怪罪也无怨无悔了!看看古镇上仍然低矮的民居,看看当年最好的房子都给了远来的客人。就这一点,李庄人的心襟李庄人的胸怀李庄人的伟大,岂是语言所能表述的?李庄人民的人格魅力所闪耀的光辉岂是破旧的房屋和渐远的历史能够遮掩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bdd22901008x4a.html2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