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牯岭故事:开发博弈中的"庐山面目"

[游记]牯岭故事:开发博弈中的"庐山面目"

2008-05-22    blogcn.com

地理上的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和鄱阳湖入江西北岸,长椭圆形山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南接星子县,北邻九江县,描述起来简单清晰。地理框架之上,行政建制及其变更形成的权力框架,构建起另一个更为丰富的“庐山”概念。对游客来说,最直观的庐山,或许就是135元的景区门票涵盖的那部分——面积46.6平方公里的牯岭地区,庐山管理局的权力辖区。而对拥有“庐山户口”的居民们来说,更具体的庐山,则是牯岭地区东西两个山谷之间衔接地带繁衍而来的“云中山城”——牯岭镇,庐山管理局的驻地和庐山旅游接待服务的中心区域。

资源与财富、保护与开发、权力与制衡的种种焦点,集中凸现在这个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的小镇之中。历史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期的牯岭,以自身的变迁,记录着整个庐山跟随社会节奏现代化的过程。记录中的最新事件,是一则江西省九江市政府通过权威官方媒体发布的新闻——“庐山将在山下建一座庐山文明新城,山上现在居住的1.2万居民3年内将分批迁下山。”描摹权力框架之下更为丰富的那一重“庐山面目”,这记录于是成为一个起点。

记者◎王鸿谅

小镇气息

如果撇开庐山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背景不说,牯岭镇的生活气息和任何一个山城小镇没有分别,不过是商业区、生活区以及行政机关的办公区显得更为浓缩地密集在一起。不长的牯岭街上,管理局下属的若干办公机构、银行、店铺、餐馆以及宾馆杂陈而列,镇政府就在这街中间位置的小山坡上。牯岭也是庐山的交通要冲,不论是北边从九江沿北山公路上山的车辆,还是南面从南昌沿南山公路上山的车辆,全部汇聚于此。居民或者游客,在牯岭镇中转的人们,或者按部就班,回到自己的生活,或者沿途皆风景,好奇着别人的生活。

庐山有公路的历史从1953年8月1日北山公路通车开始,第二条公路在大约20年之后的1971年7月1日通车,就是衔接南昌的南山公路。在这以前,上山的道路只能步行或坐轿。

蜿蜒的盘山公路打开了庐山的另一段发展历史。1954年从部队转业后调任省立庐山小学当校长的童安国,就是沿着刚开通一年的北山公路到达牯岭镇,不再是看风景的旁观者。“那时候的庐山还没有门票”,老人见证了庐山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当时的牯岭街,也许都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繁华的还是东谷一带,整个牯岭镇也就4000多人”。“庐山小学最初的位置就在东谷的中二路,学生500多人,镇上也有各种机构和店铺,不过规模都很小。”童安国从学校的扩张中感受到庐山的改变,“到了1965年左右,因为学生人数到了1400多,学校分成了一小和二小”,而庐山中学,根据山上的需要于1957年创办,‘文革’期间停滞,1970年中学二次筹办,童安国成了庐山中学校长,“到了1984年前后,中学的人数也到了1300多,开到了24个班”。

安静的小镇生活开始发生明显改变,是1978年庐山作为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之后的事情。“上山的人突然就多起来,尤其是暑假期间,多得山上都住不下了。”童安国回忆,“那时候庐山所有的宾馆加起来不会超过50个,其中很多都是国营性质的招待所,一定身份的人才能住进去,一般的游客只能随便找地方将就住下,电影院的大厅晚上就提供给游客们过夜。”算起来,这也是庐山伴随旅游发展以来的第一缕商机,而庐山中学很敏锐地抓到了这个机会,办起了招待所。“其实也就是暑假期间把教室利用起来,给游客提供个住的地方。”曾经担任过庐山管理局文化处处长的王炳如回忆,那时各个景点之间的环山公路也很简陋,沙土路面,车一过尘土飞扬,“就是电影《庐山恋》里记录的模样”。

现在的牯岭镇“繁华得多了”,延伸了两倍的牯岭街,越来越密集的宾馆、饭店和售卖庐山特产的旅游超市,还有往返于山上山下络绎不绝的车辆。在习惯了旅游人潮营造出的淡季和旺季之后,牯岭依旧自有一番世外桃源的安宁。78岁的童安国现在就很享受庐山上的小镇生活,“地方小,生活很方便”,而且“到处都是风景”,虽然冬天很漫长,不过“夏天很舒服”,而且“庐山的福利很好”,在海拔1164米的牯岭镇可以享受到政府的各种高山补助,生活不能算富有,但也足以自得其乐。当然,并非所有的牯岭镇居民都安心于这样的小镇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小镇上的安宁,并不能满足那些“闯天下”的冲动和热情。现任庐山电影公司经理的钱一粟1996年子承父业到电影院工作,曾经就想过逃离,一度跑到上海体验外企的“白领生活”,因为家庭的原因重回庐山,至于现在是否离开更费思量,“是否放得下这里能给你的生活”。

不过能享受到这诸多福利的,只是有“庐山户口”的牯岭镇居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庐山户口”的人数是1.2万左右,此外还有3000多常驻外来人口,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小镇寻找机会,压力和焦虑之中,自然无法真正体味到小镇生活的安宁和平静。被户籍维系起来的牯岭居民们,还有那些来寻找机会的外来者们,各自的生活体验和期待,一同丰富着这小镇气息的层次和内蕴。那一则引起轩然大波的搬迁新闻,现在被庐山管理局解读为“庐山4000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福利房改”。而小镇上的生活节奏依然平静,对于自己没有决策权的政策变更,不论是居民还是外来者,感受似乎出奇的一致,在具体的细则没有出来之前,一切看起来都离他们很遥远。

东谷与西谷的庐山格局

童安国见证的这半个世纪的庐山,东谷基本还保留着原貌,日益繁华起来的是随着牯岭街延伸拓展的区域和西谷地带。换句话说,东谷保留着1985年以来庐山“万国别墅博物馆”的历史面貌,而牯岭镇和西谷,折射出庐山“现代化”的步伐和气息。最初构建牯岭格局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李德立,这也是庐山历史传奇复杂,让人感慨颇多的地方。

1886年试图在庐山脚下狮子庵购地造屋的李德立遭到寺僧的拒绝和住持继慈的杖击,狼狈而去。几度受挫之后,李德立借助于中国传教士戴浩臣和德化县举人万和庚的帮助,1886年暗中盗卖庐山长冲、牯牛岭、高冲等诸多地点,“建筑板屋,雇工修路”,采取划地分号登报出售的方式,将牯牛岭土地分成若干块,公开拍卖给各国在华人员。引发了德化县民众的愤怒,民众拦路殴击上山避暑和策划修路建屋的外国人,还放火焚烧了李德立的别墅。双方的纷争一时间相持不下。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加上“福建教案”风波,总理衙门命令江西巡抚迅速了结租借长冲事件,于是11月16日,九江分巡道与英国驻九江领事签订《牯牛岭案十二条》,规定将长冲一带土地租给英国人李德立建屋避暑,每年出租钱1.2万文,租期为999年。同时赔偿李德立损失英洋4115元。根据条约,英国人只能在这里建屋避暑,但事实上,李德立在签订条约之后,以林赛公园为蓝本,对牯岭进行了社会和风景资源的调查,按照自然式花园城市的设想,进行了细致规划,同时着手组织租借地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大英执事会”,设立了“市政议会”,订立税法,让牯岭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租界”。而牯岭的名称,也由原来的牯牛岭,成为现在的“牯岭”,英文“cooling”的音译。

转自:http://lajiaopidan.blogcn.com/diary,114002044.shtml32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