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绕庐山脚下游记 |
[游记]绕庐山脚下游记 |
2007-07-30 sina.com.cn |
绕庐山脚下游记 早就有绕庐山脚下转一圈的想法,还是高中时坐大巴绕着走了一次,自己开车却从未走过。这次五一闲下无事,便与家人一起自驾车去了一趟。正好有同事搭顺风车去九江,至九江时,同事听说是去庐山,原准备去的甘棠湖公园也不去了,就跟着我们一起走了。 在车刚进九江的西二路时,远远地看见还未完全建好的胜利碑,高高地耸在那里象化工厂的大烟囱,这是原市长走后留下的手笔。平时总是远眺,这次既有时间又有兴致,就驱车来到碑下近看。来到八里湖边,再顺着伸向湖中的水泥路,弯弯曲曲地绕了很长才来到碑下。停车开门,站在碑下仰望,确实很高,碑身已建好,还处在装璜阶段,下面三分之一段已铺上瓷板,上三分之二段还是光水泥柱,一些工人正悬在碑柱上进行作业。再顺着湖边望去,隐约能见到对面的景致,还有架在湖上的铁路桥,凉风习习吹来,路边的垂柳随风飘动,脸上倍感凉爽。因为还要赶路,照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 过了十里大道,就转进了弯来弯去的小路,一时上坡,一时下坡,转过几道弯,路边竖卧着一小水库,水面清绿,山的倒影被微风吹皱,同事说他曾在这里游过泳,感觉很惬意。心里就想,怎么瑞昌这么好的地方少之又少呢,真是愿长做庐山客。 不多时,来到一岔口,牌上标了东林寺字号,便驱车拐了进去。经过西林塔时,见塔身焕然一新,不见了二十年前的颓废景象。二十年前来这时,塔上长满了草和小树,塔身严重倾斜,上面到处是裂缝,摇摇欲坠,给人一种苍远的感觉。我倒更喜欢二十年前的西林塔,这应该是一种复古情绪在作怪。开始是准备停车进寺的,但同事说,我们先去东林寺,回头再来看。大家欣然同意。 绕过一道弯,便到了东林寺门口,正好碰上今天是农历十五,进东林寺不用买票,票价是十元,我们一下子就省下了四十元门票,心里想,真是好日子、好兆头!进得门去,迎面是一株古樟树,树枝曲曲折折,树叶翠绿摇弋,一看树牌,乖乖,一千五百年的树龄,比陶渊明也小不了多少。再细看,树干上缠满了藤枝,藤枝大有包围樟树之势,厉害的藤枝已长进树干内去,与树干融为一体,再曲曲扭扭地延伸至樟树枝头,藤树叶茂盛繁密,甚至盖过了樟树叶,粗一看,这樟树怎么不象是樟树? 再往里走,到了地王菩萨殿,再想往里走,有工作人员拦住了去路,说是今天是佛七,大师和尚们正潜心念经,不要去干扰他们。刚刚还在庆幸省了四十元门票呢,一转眼,寺庙门根本就不让你进,岂不是白跑了一趟?不得不感叹福兮祸之所伏。 我们只得退出寺门,大家有些扫兴,慢慢踱至寺门口的一条小溪,看见很多男女坐在溪边戏水纳凉,突然想起这可不是三笑溪吗?当时的慧远送客一般不过三笑溪,那次由于与陶渊明、陆修静聊得太投入,不觉就走过了小溪,惹得寺后山上的老虎吼叫起来。进不了寺门,暂且就到这三笑溪坐一坐。下了堤坝,来到溪边石头上,溪水还算清澈,却见满溪的都是红绿塑料袋垃圾,一时间,对三笑溪的好印象大为减弱。心里寻思着前人的三笑溪被现代人糟蹋成这样,如果被前人看见,不知他们作何感想。在石头上坐了一下,却不见想象中的习习凉风,倍感无趣便起身上坝。 离开了东林寺,把车停在了西林寺门口。还好,这里没有所谓的佛七,游人可以随便进出,并不用购买门票。进了寺门,迎面也是一颗大樟树,不过这一颗大樟树的资历比西林寺那颗浅得多,一眼看去也要嫩得多,仔细查找树牌,却未找到,可见是树龄太小而羞于上牌。树旁就是有名的西林塔,据传这塔基里埋有镇塔之宝,一段时期,开挖宝藏的传言四起,但最终还是没有开挖,把好生生一座千年古塔给整得四不象,还有脸再盗掘镇塔之宝,那岂不是欺人太甚?随意逛了几处殿,大体是从东林寺复制而来,每个菩萨的面容也大致相同,如果把他们放在一起,就象同胞胎一样让你无法区分,这也许是雕菩萨的匠人在偷懒,胡弄一下了事,既是胡弄了寺内僧人,也胡弄了香客,却无法胡弄游人。 正碰上殿内赠送佛书,老婆一口气就拿了七本,每本一样,反正不要钱,不拿白不拿。拿回家仔细一看,还好没白拿,有几本还蛮精彩的,害得我晚上一口气就看完一本,来不及休息就又拿起第二本。 等到看完诸殿,已是中午时分,赶紧上路找吃饭的地方。路过赛阳,看到路边一家“赛阳餐馆”字样的饭店,几个人就下了车,点了几个土菜,味道还算过得去,特别是鱼的味道蛮鲜。吃完饭后继续赶路。 我们线路是从庐山北(九江)出发,沿西麓绕过南麓至东麓,再回到山北九江,沿途看看东林寺、白鹿洞书院等景点。赛阳处在庐山西麓,要绕过山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了赛阳,只见路两边满眼的是苗圃,真是靠山吃山啊。感觉开了很长的路,一时与高速公路上的车赛跑,一时又猛地扎进了忽上忽下、左拐右扭的山路,终于到了一个叫隘口的地方,前面出现了分叉路,往右是到南昌的路,住左是到星子的路。我知道自己现在已处于庐山的南山脚下,从地图上看到距星子没多远的路程。于是加快车速,不多时,路边看到桃花源峡谷漂流的牌子,心想,这可不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吗?世外桃源,那可是人人向往的地方啊,今天有机会亲临,真是三生有幸!赶忙举目四望,却未见什么特殊的景致,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山路弯弯曲曲继续向前延伸,好象总也走不完,地图上那一小段咋就变成了这么长呢?地图总是有这种局限性,平路比例尺还蛮准,一碰到山路,图标距离与实际距离总是相差很大。走了很久的山路,路边不见行人和车辆,也不见一户人家,同事都在怀疑是不是找错了路。正在疑惑时,山路突然消失,前面出现了一条宽阔平坦大道,仔细一看,原来是温泉度假村到了。进入村中,林林立立的到处是度假宾馆,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一个泉洞眼惹得四面八方人士前赴后涌赶来凑热闹。 再往前就是星子,快到进入星子的路口远远地就看见一个雕像立在那里,仿佛在招揽来客,大家猜肯定是朱熹老先生,可走进一看,却是陶渊明先生,可能想看朱熹心切以致猜错。前面隐隐约约都可以望见五老峰了,怎么还不见朱熹先生执教的白鹿洞书院呢。停车问路边的一个大妈,说还有十多里呢。那就继续走吧。快到五老峰脚下,靠左边有一块书院牌子,我们忙拐了进去。“洞”字果然名不虚传,车子上了一个陡坡,就开始往下钻“洞”了,路窄且弯,两侧全是密林,因过于茂密,以致把顶部全封住了,留下的路实际成了洞。 在洞里弯来曲去穿行了很久,前面豁然开朗,出现一平地,平地的一边是山,一边是小溪,平地尽头是书院的门。进得门去,两旁是古树。书院沿着小溪而建,后靠山而前临溪,坐在书院里,透过半掩的门就可看见前面的小溪,这么好的景致,只怕会忘了念书了。先进了朱熹纪念馆,院中央是两颗桂树,一颗老些,枝虬皮裂的,应是先人植的;一颗小些,皮滑叶嫩的,应是后人补栽上去的。沿檐廊走去,看到一溜石碑,字体飞逸洒脱,从头至尾细细品味,如痴如醉,再看下面一小木牌介绍,原是一不知名状元所书,该状元一日行至书院时遭院人小看而愤然作书,不经意间,这一诗书刻成石碑却成为了镇院之宝,阴差阳错啊。 从边门出去至书院学堂处,堂内仍摆了些课桌椅,好让后人仍能感受到古人读书时的氛围,如想过瘾,还可装模作样当回老师和学生。儿子一看,第一个就爬到老师的座位当起小老师来。看来老师谁都愿意当,管别人的嘛,谁又喜欢当学生被别人管的滋味呢?同理推开去,一个个都愿意当领导去管别人,哪有愿意被别人管的呢。所以呢,尘世间众人一个个努力往上爬,有自己跌下摔得鼻青脸肿的,有被别人推下掉进万丈深渊的,有的不能上却也没办法下而处极为尴尬位置,凡此种种,弄得自己不愉快,弄得别人也不爽,何至自找苦吃呢。还是找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做,利人又乐己,真是天大的一件好事。 过了学堂,到了供奉孔子像的厅堂。游人至此,都会拜上一拜,特别是小孩,那就更应该拜了,拜上几拜,说不准,清华北大就在那向你招手。小孩的妈妈赶紧叫儿子跪倒下拜,儿子象鸡啄米一样猛作了几个揖,刚要转身出门,突然案边的大师象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叫住了我们。“这位施主,你且留步”。我们一惊,不知道有什么事。“你这位小孩天庭饱满,相貌不凡,是我今天见到的唯一一位极品相,将来一定是可造之材。”于是叽哩呱啦,一大堆漂亮的话如倾盆大雨淋得我们晕头转向,尾巴早就被大师吹嘘得飘向半空。正在享受之际,大师话锋一转,如你想小孩考上清华北大,就得为孔子点烛一百天,一天一支烛,每支烛两元。我一算这可得两百元啊,都可资助农村小孩读一年的书了,不行,我得还点价。大师一听要还价,就说最少也得点个七七四十九天,我一算那就是九十八元,心想,既然已享受了他的吹捧,多少总得付点费吧,就掏出了一百大元。大师收去了,用纸包着塞进了功德箱,我还等着他找零呢,可大师全然没有理会,难道大师不会算账,还得找我两元零钱呢。出了门后我想,大师肯定一直在嘀咕着这个施主怎么如此小气,哪还能记得起去找零呢。后来在回家路上,我把大师所说的话讲给同事听,谁知与拉住他小孩的另一个大师所说的话一模一样,真是一个师傅下山的,我们被严重愚弄了,并且同事被愚弄得更为严重,竟然老老实实付费两百大元。现今啊,连最清静的书院也被市场经济给污浊了,还哪里寻得着“净土”呢。 无趣地出了院门,在前面的小溪上坐了一下,倒是这条小溪有些灵气,河床上散落些卵石,溪水潺潺绕石流过,大一些的石上留有“枕流”“小憩”等石刻,溪边长着参天古树,枝枝叉叉的象虬爪伸向天空。偏僻,悠静,清凉,古时候这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去处,但现在到处是游人的喧闹,今非昔比。突然想起,白鹿洞书院怎么没看见白鹿呢,想想不对,肯定漏了地方没到。遂返回再找,在另一游人的指点下,我们在山后的一高台处找到了石刻的白鹿,白鹿正跪在洞中的地上,仿佛在等待着主人李渤的到来。一看就发现这只石鹿肯定不是现今刻的,因为这只白鹿只有简单的线条,刻得实在是太粗糙了,要是换成现在的人去刻,一定是华美无比,反过来说,倒是这只粗糙的石鹿显得更加朴实,从而更显其珍贵。了了看白鹿的心愿,我们心满意足地走出书院大门。 等到我们再钻出“洞”,从小路回到大路时,太阳已近西山。趁着太阳还未落山,我们赶紧往回赶。这时夕阳的余辉照在我们前进的大道上,把路、车和人染成了金色。 二00七年五月一日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79f5720010008o837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