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醉石陪你庐山诗游记(2)

[游记]醉石陪你庐山诗游记(2)

2008-06-10    lstrip.com

[跟着慧远的庐山走一回]

慧远创建了东林寺,心灵更加皈属于庐山了,更有一番静善、从容的心绪来欣赏庐山的大气势的美景了。大约是在太元十一年(386),慧远写了《庐山略记》。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能查找到的最早的抒写庐山美景的散文。
《庐山略记》从庐山的地理位置写起,说明了它北濒长江,在浔阳城之南,左挟彭蠡(即鄱阳湖)。慧远还对庐山的命名的由来作了介绍,说:“有匡续(一作‘俗’)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续受道于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故时人感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
慧远登上了庐山的主要峰岭,说“山大岭凡有七重”(《庐山略记》)。
当代的科学考察证实,庐山是由汉阳峰、大月山、五老峰、九奇峰、铁船峰、牯牛岭、虎背岭、小天池这八重峰岭组成。这与1600年前慧远的观察相差不大。慧远关于庐山七重大岭之说,可能是那时代对庐山地形的一种普遍说法。
东晋道士支昙谛(347-411)《庐山赋》:

南面巍崛,北背迢递(罗注:递,高远貌)。悬溜分流以飞湍,七岭重墂(作者注: biǎo,山顶)而叠势。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阁千仞。

支昙谛也说庐山“七岭”。
慧远还说,庐山范围将近五百里。据当代的测量,庐山的山体面积为302平方公里。当然,不能要求慧远对于庐山的山体面积也得出精确的数字。
慧远描写了庐山的风光特征,看到了它是大江大山大湖浑然一体的综合美。他写到了庐山的高岩峭壁幽谷深洞,“人兽两绝”。他还描写了它的气象景观:“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搏,而缨络于山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他观察得很细腻:白气“触石吐云”,庐山的石头上,有潮湿的印痕了,确实是“天将雨”。他接着写道:“或大风振岩,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其声骇人,此其不可测者矣。”他的笔力很雄健,描绘传神,想象飞翔。
他在《庐山略记》中说:“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之所罕经也。太史公东游,登其峰而遐观,南眺五湖,北望九江,东西肆目,若陟天庭焉。”他认定,司马迁登上了庐山的“第三岭”。
司马迁在《史记》中言:“余南登庐山”。根据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20世纪60年代察庐山的说法,司马迁是从鄱阳湖滨经栖贤谷,登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的。
所以,慧远所言的司马迁登临的“第三峰”,就是“汉阳峰”(宋代文献始见此名),庐山的最高峰。2007年,国家测绘局测量,汉阳峰海拔1473.8米。
慧远是从石门涧进入庐山诸峰的,他可能攀登了九奇峰。他只有登上了九奇峰,才能眺望“极高峻”的汉阳峰。那时候,庐山五老峰背部,已经有了很可能是慧远的弟子黄谷创建的青莲寺。于是,由石门涧天池寺、至黄龙山谷、至青莲寺等庐山中部名胜的山路已经开通了。所以,慧远登入庐山中部及东部各峰是很可能的。慧远登上九奇峰,在他的眼中,汉阳峰便成了“第三岭”。慧远又说,七道大岭同会于东,形成了庐山。他的观察是对的,汉阳峰居于庐山的东南,其它高峰大岭都有朝此峰聚会之势。他还记述了庐山本地人所见僧人快捷登山的奇观:“野夫见人着沙弥服,凌空直上,既至,则踞其峰,良久,乃与云气俱灭,此似得道者。当时能文之人,咸为之异。”
慧远所述的这种奇观,在同时代的湛方生的《庐山神仙诗并序》中也写到了。
湛方生说,太元十一年(386),“有樵采山之阳者,于时鲜霞褰(qiān,撩起,散开,叠累)林,倾晖映岫”。接着,他写道:

见一沙门被法服,独在岩中,俄顷振裳飞锡,凌崖直上。排丹霄而轻举,起九折而一指。既白云之可乘,何帝乡之足远哉!

由此似可推测慧远的《庐山略记》,也写在太元十一年前后,此时东林寺建好了,他与众僧众文友,有好心情登庐山游览了。这段文字也说明了,那时代中国本土的道教的传说,已经沾上了外来文化——佛教的色彩。慧远记载了此类传说,诚如荷兰的当代著名学者许里和所言:

庐山就成为佛道两教共同的圣地,神圣的、超自然的魅力附丽于秀美的山色。

慧远《庐山略记》还提及汉末有道术的董奉在山麓建屋,种杏,免费为人治病的事。
荷兰学者许里和认为,慧远在《庐山略记》里,“他体验到了这座山的‘神秘’气氛。该文描述了这座山的殊胜之外,记载了多少有些神秘的与他有关的事件”。许里和还说:

从慧远对秀丽、清净的山景的描写来看,他显然已陶醉于自然的秀色之中。自公元4世纪以来,这种陶醉一直是士大夫文化的特点。

[石门涧]

隆安四年(400),慧远来庐山17年了。这年早春二月,他以67岁高龄第四次攀登了石门涧。他写了《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这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慧远与朋友、门徒三十多人同游石门涧的情景。 他这篇散文的起笔风格,还如同第一篇写庐山的散文——《庐山略记》,是从石门涧的地理位置开始的。他说,石门涧在他最初来庐山时住过的龙泉精舍十多里的地方。石门涧处于庐山一隅,它的奇观胜景,早就有名。但由于它高竣险要,很少有人去攀登。慧远一行开辟道路,相竞前行,心情愉悦,也就视险途为安全了。

自托此山二十二载,凡再诣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秀绝众形,北眺九流,凝神览视,四岩之内,犹观之掌焉。传闻有石井方湖,足所未践。

年逾古稀的他,北眺长江,凝神览视,只觉得庐山诸峰如在他的手掌之内,不由深深地感叹生命的可贵。他眺望了东面的南香炉峰,他听说了那峰上有“石井方湖”,却为高龄所限,不能再远涉近观了。

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他认为,山水随着夕阳而消失了,大家仍然怡然自乐,于是更能领悟到佛教哲人深刻的思维,而达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此情此景,令人想到,佛教先哲的超凡志趣,又岂在山水呢?慧远和众人在这夕阳之中徘徊,看到长江像细小的带子,山阜如同蚁穴前的小土堆。“由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在慧远看来,最大的“智”,不是从实体中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从虚无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万物的“本无”,“无”是最根本的。
他与众人“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登上石门涧峡谷东北的天池山峰顶,这才知道庐山的险峰的高峻与峡谷的幽深之美,集中而奇妙地蕴藏于石门涧景区:“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围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

转自:http://www.lstrip.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758547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