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醉石陪你庐山诗游记(2) |
[游记]醉石陪你庐山诗游记(2) |
2008-06-10 lstrip.com |
[跟着慧远的庐山走一回] 慧远创建了东林寺,心灵更加皈属于庐山了,更有一番静善、从容的心绪来欣赏庐山的大气势的美景了。大约是在太元十一年(386),慧远写了《庐山略记》。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能查找到的最早的抒写庐山美景的散文。 南面巍崛,北背迢递(罗注:递,高远貌)。悬溜分流以飞湍,七岭重墂(作者注: biǎo,山顶)而叠势。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阁千仞。 支昙谛也说庐山“七岭”。 见一沙门被法服,独在岩中,俄顷振裳飞锡,凌崖直上。排丹霄而轻举,起九折而一指。既白云之可乘,何帝乡之足远哉! 由此似可推测慧远的《庐山略记》,也写在太元十一年前后,此时东林寺建好了,他与众僧众文友,有好心情登庐山游览了。这段文字也说明了,那时代中国本土的道教的传说,已经沾上了外来文化——佛教的色彩。慧远记载了此类传说,诚如荷兰的当代著名学者许里和所言: 庐山就成为佛道两教共同的圣地,神圣的、超自然的魅力附丽于秀美的山色。 慧远《庐山略记》还提及汉末有道术的董奉在山麓建屋,种杏,免费为人治病的事。 从慧远对秀丽、清净的山景的描写来看,他显然已陶醉于自然的秀色之中。自公元4世纪以来,这种陶醉一直是士大夫文化的特点。 [石门涧] 隆安四年(400),慧远来庐山17年了。这年早春二月,他以67岁高龄第四次攀登了石门涧。他写了《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这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慧远与朋友、门徒三十多人同游石门涧的情景。 他这篇散文的起笔风格,还如同第一篇写庐山的散文——《庐山略记》,是从石门涧的地理位置开始的。他说,石门涧在他最初来庐山时住过的龙泉精舍十多里的地方。石门涧处于庐山一隅,它的奇观胜景,早就有名。但由于它高竣险要,很少有人去攀登。慧远一行开辟道路,相竞前行,心情愉悦,也就视险途为安全了。 自托此山二十二载,凡再诣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秀绝众形,北眺九流,凝神览视,四岩之内,犹观之掌焉。传闻有石井方湖,足所未践。 年逾古稀的他,北眺长江,凝神览视,只觉得庐山诸峰如在他的手掌之内,不由深深地感叹生命的可贵。他眺望了东面的南香炉峰,他听说了那峰上有“石井方湖”,却为高龄所限,不能再远涉近观了。 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他认为,山水随着夕阳而消失了,大家仍然怡然自乐,于是更能领悟到佛教哲人深刻的思维,而达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此情此景,令人想到,佛教先哲的超凡志趣,又岂在山水呢?慧远和众人在这夕阳之中徘徊,看到长江像细小的带子,山阜如同蚁穴前的小土堆。“由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在慧远看来,最大的“智”,不是从实体中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从虚无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万物的“本无”,“无”是最根本的。
|
转自:http://www.lstrip.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75854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