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醉石陪你庐山诗游记(3) |
[游记]醉石陪你庐山诗游记(3) |
2008-06-10 lstrip.com |
[关于陶渊明] 王羲之隐居之地——庐山归宗寺,就在陶渊明的故乡。王羲之遗址,就离栗里村数里而已。王羲之在会稽(今绍兴)去世的时候,陶渊明才14岁。沈约《宋书?陶潜传》:“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陶渊明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出生于江州柴桑县(今江西省九江县、星子县)。逝世于南朝元嘉四年(427),寿63岁。 陶渊明在庐山的怀抱里过了一生。然而,他留下的125首诗和20篇文里,却没有“庐山”这两个字。他对庐山似乎十分苛刻,只是用“南山”、“南岳”、“南阜”、“西山”等代称庐山。 其实,把庐山称为“南山”,是因庐山在浔阳城之南,晋代江州一带的习惯叫法。例如,《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翟汤传》说,“翟汤字道深,寻阳人”,“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又如,东晋大臣庾亮写的《翟征君赞》里说:“景命不延,卒于浔阳之南山。” 那时代,也把庐山的主峰称为“南岭”。例如,元兴三年(404)慧远作《游庐山记》:“凡再诣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于是,也有以主峰南岭之名代庐山这样称呼。称庐山为“南山”,看来与此有关。 陶渊明的诗中,还把庐山称为“南岳”。例如:“南岳无余云。”(《述酒》,作于57岁。) 陶诗中,还把庐山称为“南阜”。“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游钭川并序》, 作于37岁。) 他辞彭泽令,归田隐居后,搬了几次家。随着他围绕着庐山移居,庐山有时又被他称作了“西山”。“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巅。”(《杂诗十二首》之九,作于50岁。)“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岁暮和张常侍》,作于53岁。) 根据现代的考古证实,庐山在6000年前就有了人类居住。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在大禹时代,庐山就是中国的一个名山了。而自汉武帝时代起,庐山就是帝王政权的象征之一了。 然而,伴随庐山63年的陶渊明,就是那么固执,就是那么“守拙”,就是那么古怪。在他眼中,这个大山的名字不必叫得那么“官方”。他一次也没有把“庐山”这两个字写进他的作品。他全然是用江州一带农民的称呼,例如“南山”,来表达他对这座大山的情感。因为,他更看重与他生存关系更密切的山麓田园,而不是这座名山的山体,更不是历代帝王恩赐给这座名山上的神圣的光环。 陶渊明就是陶渊明。一生住在庐山下,就是不上庐山隐居。一生守着大庐山,却从不写“庐山”两字,也极少抒写庐山的大景象。他偏偏爱写小花小草小丘小田小坡等田园小景。这就是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他审美上的守拙,就守到了底。这种坚守,这种放松,这种仅仅属于他的逻辑世界,使他成了中国第一个开创田园诗的先祖了。
|
转自:http://www.lstrip.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76172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