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牯岭百年老镇的万人迁移 |
[游记]庐山牯岭百年老镇的万人迁移 |
2008-05-22 sina.com.cn |
因人口重负,庐山的排污条件空气质量日益恶化,如今开始迁民下山,新城的动迁工作将于9月底结束 ■核心提示 1.2万人居住在只有2平方公里的牯岭镇,再加上每年150于万的旅游人口,形成了繁重的人口负担。这直接导致了庐山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条件日益恶化。 今年7月22日,庐山风景管理局正式宣布将迁民下山,意味着这个酝酿近10年的迁民方案开始实施。山下修建庐山文明新城的动迁工作也将在9月底结束。 而万人迁移对庐山景观究竟产生什么影响,还需拭目以待。 80年代初热映的《庐山恋》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同时也引来了许多人上山居住,它亦成为现今牯岭镇人口重负的历史原因。本报记者 住房紧张已经成为牯岭镇一个不能解决的矛盾。 □本报记者 孙勇杰 江西庐山报道 李浩明最近常会坐在自家餐馆里,看着傍晚飘来的雾气,若有所思。他一直在想着搬迁的事。李浩明是庐山牯岭镇政府的行政人员,同时也在山上开了一家农菜馆。 2006年7月22日,李浩明就从《人民日报》上看到消息,“庐山将在山下建一座庐山文明新城,山上现在居住的1.2万居民3年内将分批迁下山。” 山下的新城即将开工建设。这座城的城址是在庐山脚下的威家镇芳兰村。 近日,江西省九江市房管局发布的房屋拆迁公告显示,芳兰村———这片2平方公里的土地,将于9月底完成拆迁工作。2008年10月,芳兰村将变为一座“庐山文明新城”。 如今,山上人人都会禁不住议论几句搬迁的事和山下的新城。 “现在山上住的人太多。”李浩明知道,现在居住在庐山风景区的人口已经达到1.4万,主要集中在牯岭镇,大都是从事旅游业人员和行政人员,“这样引发的问题也多。搬下去是迟早的事。” 正处级的危房待遇 人口超重负荷,导致山上房源紧张,很多居民只能在危房中生活。 距离牯岭街不足百米的新建村街上,73岁的刘明礼和邻居69岁的老于,坐在墙根旁,静静地看天。 他们身后低矮的小屋,是原来的房子成为危房后,政府安排给他们的住所,一人一间,每间不足十平方米。 新建村街北临的这排小屋,乍看上去,很像城市里八九十年代,修建居民楼的辅助建筑储藏室,现在这里却住着近十户山民。 “这已经是政府能够做出的最大努力了。”9月7日,牯岭镇政府工作人员说,人口越来越多,而可居住的房子,却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危房,再加上部分房屋改造成宾馆,住房已经成为了牯岭镇一个不能解决的矛盾。 庐山的人口增长是从1980年开始的,当时,国家在庐山设立了风景区管理处。在随后的20多年里,庐山旅游业迅速发展。庐山的风景区管理处成为风景区管理局。庐山上的行政人员也在不断增多,直到如今,已有4000多人。 在旅游业的蓬勃刺激下,庐山周边愈来愈多的居民,开始从事旅游业。现在,在牯岭这个2平方公里的小镇上,聚集着1.2万人。“加上周边地区一些在山上从事服务行业的常住居民,就要超过1.4万了。”宫警官在庐山工作了10多年,是一名“老庐山”。 “我可享受的是正处级待遇。住的是90平米的大房子,可惜是个危房。”宫警官曾这样与景区交通局的一名副局长调侃。 那名在山上工作了20多年的副局长,现在住的房子也不过40平米,“管理局老公务员的房子,一家三口也就是20平米,这几年新招的人员,都是自己租房子住。” “租房子一年要三四千块钱,比山下的九江市要贵一倍。”为了揽生意和照顾孩子上学,在山上开出租的王桂英,不得不在山上租了间房子。 但是,牯岭越来越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以及不算舒适的生活,并不是王桂英愿意接受的,“攒钱还是在九江市里买房子,要二十多万,但是,毕竟方便许多。” 半年冷淡的生意 庐山原本只能做半年兴隆的生意,但过多的人加入旅游行业,使得这半年生意也难以兴旺。 9月5日下午,庐山风景区的一线风景观光点下着小雨,气温也只有十几度,导游服务站上,陈家颖撑着伞,等生意。山上愈来愈多的同行和竞争者,让陈家颖的眉头如雾中的庐山,紧锁着,“导游是吃青春饭的,山上出现一批批的女孩子在做这行。” “一天也就是一趟生意,挣三四十块钱。”在山上做了20年导游的陈家颖说,由于组团游客一般都有旅行社的导游,本地导游只能做些散客生意。 陈家颖的丈夫因为车祸闲在家里,儿子在九江市里读高中。一年五六千块钱的收入,让43岁的陈家颖感到压力很大。 “现在的生意很不好做,再赶上淡季,整个山上都没有什么人,都是在做赔本生意了。”在三叠泉景区卖旅游纪念品的于师傅说,庐山上也就半年的生意,可是店是要交一年的租金的,像这样的淡季,根本挣不回本来。 “很难说牯岭的人均收入有多少,开酒店的、开旅馆的,是越来越有钱。剩下做小生意的、做导游的、打零工的,则越来越不好做了。”陈家颖说,牯岭居民的收入不能从人均值来衡量,除了一部分人有钱以外,很多的居民并不能找到一个挣钱的营生。 现在的牯岭居民中,除了寥寥几百人的原居民,绝大多数都是从事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 由于人口增多,庐山的旅游管理人员中已经出现有人下岗。据《九江日报》8月24日消息,庐山管理局每年将出资80万元,购买100个工作岗位,为辖区内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这次主要是安排在管辖的林区里工作。 “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旅游业发展能容纳的劳动力数量。”管理局一名有关人员表示,整合旅游资源、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也在搬迁的考虑范围之内。 酱绿色的如琴湖 庐山的湖水,在人口的压迫下,接近了排污极限;同时,空气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于新红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来到庐山。到庐山,因为她父亲的工作调动。“现在,人多了,镇里人的生活是有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也增加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ab98d010006om.html28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