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寻 童 年 的 记 忆 终于踏上了成都到昆明的K133次列车。当火车开动的哪一刹那,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讲:建水——曲江,我回来了,离开二十二年之后,我回来了。 云南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而建水这座滇东南的历史文化重镇,更是我出生的地方;曲江——一个建水的小乡镇,则是我童年生活过,留下些许模糊却美好记忆的田园小镇。 两年前便计划着重寻儿时的记忆,并被自己确定为三十岁前一定要实现的愿望。但城市生活固有的一些东西却一次次阻碍了我的成行。昨天,当老板渡假回来,我汇报了近期工作,且三番五次的强调最近不会有什么要紧工作以后,终获批准休假。于是乎,一刻也未敢担搁,当着老板的面给朋友打电话让他帮我定好了17号13时发车到昆明的火车票。 随着列车有节奏的轮轨声,坐着火车背着大包,我独自寻梦的旅程开始了。 天渐渐的黑了,我却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坐火车找感觉的这个决定是不是正确。向来对空气环境敏感的我,在全封闭的空调车中,感觉到的只是头越来越沉,迷迷糊糊的犯困。晚饭只吃了两片土司,喝了一瓶番茄汁,就昏昏的睡了过去。快到半夜时,难忍的胃疼让我清醒了过来。伴随着欲裂的头疼,我整个人的精神全没了。我摸索着吃了带的药,期待着第二天能病痛全消。 18日早晨8:30分,列车晚点1小时30分到达昆明火车站。当车厢的人都下完了。我才费力的从行李架上取下自己的大背包。一边背着有如小山的大包,一边象踩在棉花上一样走下了火车,踏上云南的土地。 下车走了一会儿,呼吸着带着丝丝凉意的空气,我的精神好了些。按原订计划,我出了火车站到北京路的南窑汽车站,买了到玉溪的高客快车票,准备先到此行的第一站——通海。 通海是一个我经常想起的地方,儿时每次回四川途经通海,父母总会带我爬上通海的秀山,而我伸出细小的手臂去拥抱大大的古树的画面,至今仍不时的浮现在我的脑海。 不到11点,我到达玉溪准备转车到通海。由于玉溪的高客快车站没有到通海的车,需要到另一个车部换乘。本已体力不支的我,只好打了个捷达出租车。行车途中,随口问了一下如果坐出租到50公里外的的通海要多少钱,司机说得100元左右。我一听,原本就怕坐小巴车的念头一下就占了上锋。经过简单的讨价还价,我以80元钱的价格(含过路费)坐着出租车在12点前到达了通海,并直接住进了事行在网上查好的礼乐酒店。房价是单人间60元一天,软硬件设施可能最多也只值这个价钱。到酒店休息了一下,喝了点热水,又吃了次药,我的精神渐渐好了起来。 下午两点多,我带着相机去通海城南的秀山,寻找儿时抱过的古树。通海县很小,走了十分钟左右,穿过一条条小街,我找到了隐藏在片片民居之后的号称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的秀山的大门。秀山非常的安静,一度我以为整座山上只有我一名游客。沿途的几座小庙本是颇能反映通海的历史文化,但可能是由于缺乏管理和资金,显得非常的破败。快走到山顶涌金寺时,我终于看到一对年青的夫妇带着他们呀呀学语的儿子和我一样在游秀山。 涌金寺内,我看到了儿时抱过的那棵几个成年人也不能合抱的古树。也是直到此时,时过二十多年,我才知道自己儿时总想一揽入怀的古树是元代的古彬。坐在这有着几百年生命的大树下,天空如碧,阳光灿烂,树荫下的我,心却似秀山远处那宽阔湖水一样一片平静。看着坐在据说是秀山镇山之宝——宋代古柏下的年青夫妇,他们怀中那蹒跚学步的宝贝,瞪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看看苍老的古柏,又转过头看着他的父母咯咯的欢笑。我不觉受到感染,带着笑踩着青石上的阳光离开儿时喜爱的古彬。 通海现在还不算是一个旅游城市。第三产业相对落后,我在县城转了两圈,最后找到一家老号清真餐馆(汽车站旁)吃了算是晚饭吧,价钱很便宜,一个卤鸡腿,一份炒青菜,一个金针菇汤总共才9元钱。可能是紫外线太强, 天黑后,白天冷清的街上人多了起来,路边也摆起了一些卖吃食的小摊,基本上卖的都是一角钱一块的烤豆腐或是米线、小卷粉什么的,价钱都很便宜。 19号早上9点半,我睡了个自然醒。在酒店旁吃了一碗2.5元一碗的米线,份量很足,我是根本吃不完的。早餐后,我急于完成老爸交给的任务——帮他买一个通海特有的竹筒水烟筒和上好的通海烟丝。问了几个路边正吸着近一米长的竹筒水烟的大叔后,我在华联超市对面的小巷中找到了老爸的最爱,并将背着这有意思的烟筒,闻着那纯纯烟丝的香味完成余下的行程。 由于在11月底通海到建水的高速公路已经全线通车,所以只用了不到半小时,我就到了儿时生活过的曲江小镇。下车一看,眼前已不再是儿时的田园风光。小镇上没有了满街乱跑的猪,取而代之的是方便乡民的三轮摩托。到曲江还有个愿望就是去看看小时候带过的保姆郭婆婆,但几经打听没有找到一个认识他的人。我的记忆中,只有她家门口那布满了绳痕的青石老井。无奈之下,只好打电话回家向老妈求援。 幸好曲江的老街还在,在老妈的指点下,虽时过二十多年,我依然顺利的走进了那条熟悉的小巷,找到了那童年记忆中的青石井;找到了儿时时常跑进跑出的土墙小院。 不幸的是,身体一直很好的郭婆婆在九二年一个阳光温暖的冬日下午,晒着太阳突发脑淤血,安详的走了。在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的陪同下,我来到郭婆婆的坟前,重重的磕了三个头,了却了探望她的心愿。值得高兴的时,我也再次看到了常常在照片上看到的那个扎着羊角小辫的儿时玩伴——郭婆婆的小孙女银梅。那张郭婆婆一手牵着我,一手拉着小银梅的黑白照片同样保留在土墙小院里。见到我的银梅,就如他父亲和小叔一样激动和吃惊。毕竟二十二年了,虽有记忆却早已失去了联系。我突然以一个成熟男人的样子出现在他们眼前,他们意外中却透露着掩示不住的开心和欣喜。此时的银梅仍和儿时一样的纯朴,憨厚的老公陪在她身旁,六岁的女儿拉着她的衣角躲在银梅的身后,却又不时的含笑偷看,而银梅抱在怀中刚过半岁的小儿子则对着我的相机一个劲的乐。 带着银梅从自家果园摘下的桔子,我在下午快四点时,到达了建水这个我诞生的地方。由于身体的原因,我还是先住至酒店,放下大包。我住的是临安酒店(三星)标准间130元一晚,条件还算不错,服务也还行。洗了个热水澡,我带上相机去寻找建水哪一口口有名的古井。没想到,刚走到北正街上,我就看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建水县人民医院。不自觉的带着莫名的开心,跑到医院门口狂拍几张,后来老妈看到洗出来的照片,万分感慨的说,三十年了,医院还是那熟悉的模样。 从大街穿过小巷,随着进入小巷越深,土墙院落逐渐多了起来。时不时的看到个小脚老婆婆蹒跚而过或是静静地坐在那可能比她们生活过的岁月还要久远的飞檐大门前。在无限美好的夕阳余辉下,一切都是那么的古朴寂静,我恍忽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无意识的漫游在建水古城,不经意的在小巷尽头拍到了四眼古井;艳遇般的在土墙拐角处欣赏到了长发女孩儿在那三眼古井旁取水的美态;更在著名的东井旁边看到慈爱的母亲带着小儿子在井旁提水洗衣。每眼井的青石井沿上都被岁月的井绳磨出了道道深痕,每眼古井都记载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唯一未变的时那源源不断的甘甜井水依旧滋养着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 当夜幕低垂时,一轮弯月挂上天际。抬头细看,今晚的月是那样的洁白明亮。在快八点钟时,我才在建水一中的那条大街上找到一家叫“驼峰”的小洒馆准备吃晚饭。这是我个人认为建水目前格调、服务最接近大城市的休闲就餐的地方。我坐在酒馆的露台上,吃着东西,一边欣赏着路景。由于我想什么都尝一点,所以要了一个酸菜土豆烩饭、一个罐罐米线、一份清炒豆苗、一份紫菜蛋花汤,结果端上来一看,我吓了一跳,这儿的份量足够两个人吃都还有余。虽然味道不错,我还是没有吃完,一算帐才18元。临走时,店里的小伙子向我推荐这条街的下面一点有一家叫“隔锅香”的餐吧也是他们老板开的,吃的东西要多一些,味道、价钱都不错。后来,我从“隔锅香”门口过,看到里面吃饭的年青人很多,而且也有和我一样的旅行者,于是决定明晚到这儿试试。 20日上午,我又是睡了个自然醒。接近10点才起的床。可能昨晚吃太多了,起来喝了两杯水,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了。收拾了一下,就直奔号称中国第二大孔庙——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建水孔庙去了。从临安酒店步行,也就是十分钟的样子,我从建水一中里进入的孔庙。因为建水孔庙曾长期被一中占用,直到近些年学校才陆续迁出。目前孔庙的一些附殿仍在一中校园内,所以我先看了一中内的附殿,虽看不到殿内的景象,但仅从外面的古朴以及门窗雕刻的精美来看,都足以向我们透露着历史岁月的信息。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些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且向公众开放。我从一中与孔庙相连的一个小门进入孔庙的主体建筑。这部分建筑相对保存管理较好,门票20元,解说免费。建水孔庙的布局和全国一般孔庙的布局基本一致。不过其大殿所用柱子全是整块青石柱。据说,文革时期为保护孔庙,有人在石柱上刻上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万万岁”等标语,在解说员的提示下,我仔细一看,这些标语果然依稀可见。我个人认为建水孔庙主体建筑中最有特色的还是表现在雕刻上,具体以缕空雕成的两根青石龙抱柱和先师殿的双层缕空木雕门窗为代表。除此外,大殿外的铜香炉是汉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巧妙结合,值得一看。这座香炉重达两吨,香炉为四脚,这四脚以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象头为形铸成,炉身四角与象的头部相连,象鼻下垂直落在四朵莲花上成为香炉的四脚。 从孔庙出来才十二点多,我决定先去看团山民居再回城看朱家花园。团山民居是一座山村,离建水18公里,无专车前往。于是,我租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来回包括看双龙石拱桥共60元钱。到了团山民居我才发现,虽然现在团山很贫困,但这儿的村民的先祖却都曾是富甲一方的。团山的建筑是清代建成的,是一个完整宏大的建筑群,建筑格局装饰都具江南风格。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张家花园,张氏一族是从江西经商而来,后经营个旧锡矿而富,遂在团山筑屋。整个建筑讲究布局实用与细节精美,犹以三层缕空木雕鎏金门窗为最。但最为可惜的是保护管理不善,一些房子成了猪圈。天井、花园的一角往往成了鸡窝鸭寮,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一些珍贵的东西可能就此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随后看到的双龙桥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回到建水是下午四点。在一条小巷中吃了点小卷粉、烤豆腐,把肚子问题解决了后,信步到了城中的朱家花园看了看。虽然此处建筑作为世博会的推荐游览地,而由政府出巨资重修过,但总的感觉不如团山民居更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游完朱家花园,我回酒店小睡了一会儿。八点多醒来,便直接到了“隔锅香”吃晚饭。我选了一个靠近吧台的位置坐了下来。当看到餐单上的干巴菌炒饭时,一下就勾起了儿时对干巴菌的强烈好感,于是毫不犹豫的要了来。当炒饭还没端近我的桌子,那干巴菌独特的香味就传了过来,虽然远离22载,但仍旧熟悉,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难忘。吃完了饭和老板一家人天马行空的闲聊。他们一家人都很随和,和这样一家人聊天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回到酒店后,我决定第二天包下午陪我去团山的出租车去元阳。下午我们在车上曾讨论过价钱。中午走,到元阳后看三个景点,欣赏黄昏时的梯田与日落。第三天一早再去看梯田的日出后回建水,总共费用400元,而且我不用管司机的住宿。我仔细算了一下,网上朋友们说到元阳租车去各个梯田景点都要180元左右,我从建水过去这个价钱应该是比较划算一些,而且方便舒适,路上看到好的景色可以随时停下来欣赏。 21号中午12点,薛师傅带着一们姓普的师傅一起来接我。普师傅是元阳人,由他具体带我在元阳看梯田。薛师傅的驾驶技术很不错,在盘山公路上车速很快却十分的平稳。遇到好一点的景色,他和普师傅会主动问是否需要停车观赏。因此一路上我们走了三个小时,但这三个小时也使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了。到了元阳老城,听从两个师傅的推荐,我到云梯酒店看了一下当日房价。房价是120元一晚,但硬件设施要好过临安酒店。因此一向对住宿要求较高的我,当时就决定住下来,而没有到网上推荐的陈家旅馆等地。由于是包车,所以一路上只要有美丽的梯田,我就会停下来看看,拍上几张照片。最后到达著名的老虎嘴的时候,我完全被眼前的梯田所迷到。夕阳下成片的梯田,田中水光映射着夕阳,这景色让人无以言表。在一位在此拍摄了近一个月的摄影者的指点下,我看到了层层梯田自然形成的奔驰骏马图,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哈尼人的无心而为造就的这天成美景。 欣赏完老虎嘴的梯田,我和两位司机在附近的一个小土坡上坐下来一边休息,一边品尝烤糯米粑和烤豆腐。很有意思的是烤豆腐的三位彝族大妈都不会计数,所以专门有一们年青彝族女孩儿帮他们数着客人吃了多少个豆腐或粑粑,并帮她们收钱和分钱,三个大妈不时会为分多分少争执几句,但总会在小姑娘的裁定下,各自收起钱来又继续忙着烤那香香的豆腐。 由于这天是冬至节,而云南人又很重视这个节日,在普师傅的盛情邀请下,晚餐是在他家吃的。普师傅一家人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儿时在云南人家中吃饭的那种热情、朴实和快乐。晚餐是典型的当地特色,有很多哈尼族风味的菜,让人难忘。按照当地的习俗,我们还吃了冬至元宵。吃过晚饭,回到酒店呆了一会,我在离酒店不远的广场旁边找了一家在二楼的网吧,上了一会网,条件和网速都还过得去。从网吧出来我随意的在小城中走着,元阳的夜空很美,不但可以看到朵朵云彩,而且星光灿烂,月光也同样的明亮,明亮到足以在月光下漫步,游走其间,这样的感觉真是美妙。 22号早上六点半,天还没有亮,两位师傅就早早的等在了酒店楼下。由于天气原因,我没有看到梯田的云海,但却让我看到了儿时最为喜爱的朝霞,更让我看到了金色的太阳破云而出时梯田让人惊叹的美色。元阳的梯田让我流连难去,在回程的车上,我还不由的回头张望。中午时分,我和两位师傅在元阳的新县城吃了当地很有特色的带皮牛肉以及一些当地的野菜,三个人吃了一大桌子的菜还不到四十元钱。当天下午到建水后,我乘大巴回昆明,我所坐的车沿途是不停的,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昆明。由于此时的昆明正可和红嘴海鸥一起嘻戏,所以我选择了翠湖边上的国际青年旅舍入住。这是我第一次住国际年青旅舍,总的感觉不如想像中的好。 23号一整天,我背着个包漫无目的地游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中,一天下来,我没有坐过车,就这样步行着,走累了就随意的坐下休息一会儿。入夜时,我在金马碧鸡广场对面的一个小广场坐下休息,一群大爷大妈,乐器齐全的在哪儿自娱自乐的唱着滇剧,静坐的我不禁慢慢的沉浸在这高昂有趣的唱腔中。 在这样的行走中我感受着昆明人的生活,感受着昆明的蓝天和白云,感受着昆明的古朴与现代,感受着眼见海鸥飞起觅食时自己心中的那片宁静。被都市生活弄得有些麻木的心,通过这次独自的旅行,通过重拾儿时的些许记忆,渐渐的找回了感动,找回了宁静,找回了生活的热情。 24号一早回成都的机票我是通过携程网定的,打折后才280元。回到成都还没有到中午,成都的天依旧是阴沉沉的,气温也是走之前那样寒冷,可回来的我,心中却已是一片的阳光与温暖。 建水“隔锅香”的地址和电话是: 建水朝阳北路一中对面 电话:0873——7662437 驼峰的电话是:0873——7615496 建水出租车(捷达)联系方式是: 薛云龙 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