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日记(三) |
[游记]庐山日记(三) |
2007-09-23 olsky.com |
2007年08月05日 星期日 心情:开心 天气:晴 行程过半,兴致不减,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看大好河山,建和谐警营,把旅游和政治挂钩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必须身体力行,况且身处山河美景中,灵魂和身体都得到释放,融入大自然,什么权利之争,个人得失都微不足道。 看三叠泉瀑布,攀千余尺高山。一路走走停停,汗水浸透衣裳,干了湿,湿了干,山顶是瀑布,记忆最深的却是攀跃的过程。奇石、飞瀑、拱桥、陡坡,各色的路人,各样的心态。攀过一座石桥,路人抬头惊叹,原来是两座山峰间,一铁索横系,一隐隐约约的人影正在表演高空走钢丝,不禁叹为观止,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亲眼所见感觉更为新奇和刺激。抬头多看几眼,竟然有些头晕,下意识地往山壁一侧靠了靠,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涯,“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呵呵,不是因为胆小,没有习惯走山路而已。 攀至山顶,满眼花花绿绿,全是人的海洋。山顶多雾,恰厚重的云朵时不时遮挡了阳光,不远处的三叠泉瀑布并不能看得很清,只是有个大概的轮廓。拍照点人群踊跃,多少有些到此一游的意思,而且电脑可以还原出清晰的三叠泉瀑布全景。 看完三叠泉瀑布原路返回,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当时并不觉得什么,一鼓作气冲下山来,但之后小腿酸痛,好几天才恢复过来,古人诚不欺我。 白鹿洞书院在宋代与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但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现摘录如下: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现存在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共五进。书院内圈养了两只白鹿,收费参观,以我的眼光看来,也就和白羊差不多,可能是我不会欣赏吧。书院里还有一座状元桥,年青人、孩子们都要在桥上走走,赙点彩头。 电影《庐山恋》三四十岁的人应该都有印象,电影里有一个场景就是白鹿洞书院独对亭旁的“枕流石”。不过很少有人注意,毕竟是很久远前的事了,怀旧并不是优点,一切向前看才是正道。 出了白鹿洞书院转乘中号巴士,开始上庐山。导游说上庐山有三条路,我们走的是“革命路线”,也就是当年为了迎接毛泽东上庐山而修筑的盘山公路。这条三十五里长的山路有三百九十六个弯道,毛泽东当年上庐山曾写下: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司机开惯了山路,车速很快,但还是用了近一个小时时间。车上庐山,直接开到如琴湖宾馆,分配房间,放下行李。 如琴湖宾馆紧靠如琴湖,很好听的名字,取名湖边佚名石刻“如琴”二字,沿湖漫步,气温适宜,风景如画,绕过如琴湖,步入花径,游白居易草堂,趟过一条小径,又回到如琴湖边,在湖边石凳上小憩,别有一番滋味。 入得谷锈谷,景色为之一变,远山粉黛,曲径通幽,悬涯叠嶂,古树生姿,或邻涯远眺,或聆听解说,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仿佛都隐藏着神奇的传说,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触摸好运石的“石”字,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掬取梵音泉里泉水,希望能让自己清神去邪。“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仙人洞里走过,不求登仙化羽,但愿步入正道。御碑亭是最后一站,在帝王将相的故事中结束了一天行程。 |
转自:http://www.olsky.com/blog/article.php?tid=183492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