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去过了庐山,方知这首诗写的真的是好极了。 2006年9月2日,和到达庐山顶上的时候,已经是傍晚6:00多了,从山下到山上,一共用了两个多小时。天色已在渐渐的黑了,我们需要去找晚上住宿的地方.只好往镇上的方向走了大多数人上了出租车,我们四人估摸着路程不是太远,就徒步而行了,在镇上我们找到一家较好的宾馆,也还实惠,所以就住进去了,我们在宾馆里用过晚饭后,几个人相约出去逛牯岭镇。一路看看庐山上的风土人情,很快就到了。  (在庐山逛夜市) 牯岭镇的夜晚和别的城市没什么两样,沿街一溜的店铺里灯火通明,街上行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店铺里销售的品种大同小异,以土特产和小工艺品为主,不过因为是海拔1167米,所以较之山下甚至井冈山,价格都贵了点。 逛了一圈,几个人都有些许收获,我虽然两手空空,却享受了山城的美丽夜晚,也算不虚此行。 从停车场往下走,不一会就到了如琴湖。如琴湖是利用谷中低洼之处,人工修筑而成,因形似琴而得名。湖水青碧如镜,其上建有曲桥、亭榭,岸边树木参天,景色幽静迷人。这样的景致令我感到亲切,我喜欢水,于是到了那的我看到湖水立刻跑下去了来个亲近! (在如琴湖嬉水!) 站在如琴湖的北边,扶倚栏杆,可以远远的往见“天桥”的一部分。所谓天桥,其实是山谷两边伸出的两块石头,站在某个地方,以特有的角度看,这两块石头仿佛连在一起,就像谷间空中凭空飞越的桥梁一般。 (看到了远方的天桥吗?) 我在这边拍摄照片的时候,谷中云雾并不是很多,远处的半个“天桥”看的还很清楚,等我在此留影和继续拍景的时候,谷中雾气渐重,远处的景致是越见模糊。而这些变化,也就是在几分钟内发生的,难得一见这种气象的我不由大感神奇. (在花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沿着湖边马路而下,转到如琴湖的西岸,那边就是白居易曾经赏花的小路,即是花径。由题着“花开山寺,咏留诗人”这样一个对子的门洞进入,我们顺着无从考证的花径而行。花径左边即是如琴湖,由湖边种植的松树间往去,只见方才还是明朗的水面上,雾气渐来,远处的山和树木,九曲桥渐渐隐去,真个是如诗如画,人间难得,俨然是仙气弥漫的九天瑶池。 (白司马座) 顺着花径走,我们见到一个亭子中有一块半埋在土中的巨石,上书“花径”二字,据说这是白居易的手书,某一年于此挖掘出来。白居易的草堂建在花径深处,自然,经过岁月的变迁,白居易当年的旧居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凭着历史资料仿建的屋子而已。屋子前面有个祠堂,屋子和祠堂间立着白居易的雕像。许多人纷纷在雕像下留影纪念,我不能免俗,自然也和大诗人合了个影。 离开花径,我们去往天桥。 先前说过,天桥是两块伸出的石头,其实这两块石头不在一个层次,也不在一个平面,应该说,相隔的老远,只是选对角度之后,看上去像一个似断非连的桥梁而已。拍摄这个天桥的最佳位置,是天桥右边那段的前面,据说是人工增设的,以此印证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此战败而逃的一个传说。我没有在这边留影,继续往刚才在马路上远眺的天桥的左半部分而去。这天桥的左半部分,是一块老大的石头,一部分伸往谷中,其下即是深深的山谷。石头上划了黄色的警示线,提醒大家此处危险,切勿攀登。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管不顾,越过黄线,立在半悬空的石头尖上,留下一个大气魄的剪影。我想想一不小小栽下去,这条小命保定玩完,所以及时收住脚步,返回正道,继续前行.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千姿百态,雄伟壮观,美丽而又充满神秘色彩. 庐山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笼罩在云雾中,游客四季游山均能看到这一奇妙气象。今日我们一路由天桥往锦绣谷、仙人洞而行,一路均是云雾缭绕,端的是感受到了人间仙境的意趣。不过云雾太多,山道外均是白茫茫一片,不见太阳,也见不到谷中秀丽山景,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一路上经过好运石、谈判台、观妙亭等几个景点,我们稍作停留之后,往仙人洞而去。不一会,山道边的岩石上出现一个做成翻开的书本模样的牌子,上面写道“此景点为毛泽东主席题《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照片原址”,并附照片和毛泽东的那首七绝: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诗的来历有很多种解释,而且各种版本,包括今天导游讲的那个,听上去都很真实。毛泽东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九六一年,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却有这么多版本出来,中国的野史丰富多样性由此可见一斑。毛泽东当日究竟是被动还是主动又或是被动下的主动写这首诗,现在已不可考,不过从诗名“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和成文时间看来,可以确定的是,一代伟人在当时是有讨好江青的意思的。 (毛泽东的诗) 又前行两分钟后,到了上题“仙人洞”的石拱门前。穿过门洞,是较为宽阔的一个所在,即是“仙人洞”景点。令人大失所望的是,所谓仙人洞,仅是一个很平常的山洞,高约六米,宽深各十米,严格的来讲,只能算是山体上的一个凹陷,实在没有值得称奇之处。传说这是唐朝仙人吕洞宾的一个居所,真想不到吕仙人修炼的这么艰苦,选择了一个这样的所在,呵呵。要不是毛主席的那首七绝,我相信这个地方是不会有这么大的名气的。 仙人洞的旁边是太上老君庙,我们几个人才进去,还没仔细欣赏,其中的庙祝就恶狠狠的说,不烧香的出去。晕,这世道! 中午的饭是在一个小饭店吃的,饭菜口味都还可以。饭菜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是很贵的,想想既然来了,我们四人也就只好破费了,每人10元,吃的也不是很好,不过也很不错了! 下午的第一个景区,是龙首崖,三宝树、黄龙潭和乌龙潭。 (我在攀登龙首崖) 从上面的停车场往景区走,是要一阵子山路的。在走了一大段之后,我们放弃平缓蜿蜒的石阶路,在稀疏的树木间,寻找可以直行的近道。于是我们是坐山车下去的!这样就可以能省很多的路程,不过还是很有些自己披荆开路的乐趣,不少人效仿而行。 三宝树真的是三棵宝树,光从其枝繁叶茂、直指云天的高伟气势,就可以知道这几棵树木已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后来我从树下立的石碑上看到,两棵柳杉树龄皆是600年,而最为年长的银杏,居然有1600年的历史,真的算的上国家一级古树了。 (我在庐山乌龙潭) (在庐山黄龙潭) 黄龙潭和乌龙潭都是小瀑布下形成的水潭,水差较小,水潭面积也不大。相对来说,黄龙潭更为小一点,加上有“在此洗手会交好运”的说法,这边游客较多,热闹也比较拥挤;而远一点的乌龙潭,据说洗了手会交霉运(另说乌龙潭适宜洗脚),所以游人没有那么多。其实我觉得乌龙潭那边更开阔一点,风景更佳,更适合摄影留念。 到达三宝树那儿时,我们一行人已是汗流夹背,气喘吁吁,这爬山还真是挺累人的。我们小小的休息一下,研究了一下地图,便准备从芦林湖回去。因为明天的我们要开始上课了,我们在这里不能够再住下去了,虽然有些不舍! 我们到达芦林湖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半。天气还算不错,空中虽有云雾,但还能时不时的看见太阳。一路中小道掩映在参天树木之中,环境非常幽静。。 没有办法,我们需要离开庐山了,于是我们乘上开往九江的汽车回了! 回来的路上,让我发现庐山的弯道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急,有时冷不丁的另一辆车从下而上,险险的擦肩而过,而车窗外,就是半山腰;另一个特点,是多,一会就有一个,弯道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短,基本上一路上都是在转弯。听说,一九五九年,毛主席一行上庐山,主席对庐山有多少弯比较好奇,就拿随身携带的火柴计数,最后一点,居然有四百多根,那就是说一路经过了四百多个弯。后来主席在《七律登庐山》中就留下了“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这样的诗句。让人奇怪的是,在这样又急又多的山路上,司机还将车开的飞快,我们在暗暗担心之余,还不得不佩服庐山司机的娴熟技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确实如此,也只有去过的人才能体会到此句诗词的真谛! 此次庐山之游,让我身有感触,也重新认识了庐山;庐山的群峰,庐山的别墅,庐山的瀑布,庐山的竹,庐山的水,更让我流连忘返!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zhm0911.bokee.com/tb.b?diaryId=18816575 2007.8.1615:45作者:游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