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赣闽游记之庐山 |
[游记]赣闽游记之庐山 |
2007-07-16 |
赣闽游记之庐山 西门 长在南方却喜爱秋天,注定每年总要在这样的日子里引颈北望,无限向往“白云红叶两悠悠”的梦乡。庐山本不在旅行计划之内,去,只是想寻一个比广州更深的秋天。这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别人选择夏天上庐山避暑,我则在游客寥落的时节来这里纳凉——很彻底的凉。 车子在三十六公里的盘山公路上直奔山中的牯岭镇。沿途看到了庐山的面目,仍是郁郁葱葱的绿,只有路边梧桐染了一条金黄色的曲线,蜿蜒向上。本就对漫山秋色没什么奢望的我,想到了古人所谓“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足矣。更何况窗外还舞着秋天的精灵,随车由下及上,一路剪剪风,阵阵寒。中途停车添衣,听着它吹响一树树叶子,吹过身体,感觉到一阵阵淋漓的痛快,就是喜欢这样彻底的凉! 山中游客很少,狂砍一通价后住下,然后前往仙人洞和大天池,时已近晚。 在我看来,仙人洞的魅力并不在崖下那凹进去似洞非洞、设几摆案的一窟,而在于那一路延伸下去的崖边小径,僻静而神秘,让你舍不得停下,总想知道山弯过后又会是怎样的精彩。这时候,拾级而下、而上,边走边留连西天的晚霞,本是绝佳的景致,可惜积云厚而微阴,夕阳隐隐,只浅浅地在泛了白的底色上撒了些锦,片片、点点,象串串悠长的省略号。“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词意是难以完全体会得到了。小径幽长,不知深处,折回时见坡上一石刻有四字——“流云有语”,在空旷寂寥间,仿佛倾听着来自远古的共鸣,突然有点感动。 往大天池时,山色已渐模糊,脚步匆忙,只在路上一亭稍作停留。见亭下卧一巨石,上刻一诗,细看落款,竟是王阳明手迹。诗云: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哈,飘飘然间竟视自己为身居仙山的天人了,那一夜庐山真的高入云端了? 到了大天池才发现白累了一趟。找来找去被告知在已改为服务部的小屋前那长方形的一小窟水就是了,S#h$i&t^@^!岂有此理!还不如回宾馆接满一浴缸水慢慢看呢。见我们反应激烈,守“浴缸”的小伙子解释到:是你们想当然地理解错了,那池水的真正意义是——无论晴雨天、干涝天,水永远不溢不枯。又补充:这明朝时是方圆n里香火最旺的寺庙,每年某某日子大小官员都要来上香云云。并指着地下我踩的地方:诺~,这是那时庙的门槛,那是......我远远地掷出几声谢谢,仓皇地逃了。走时松涛阵阵,只是没有明月来相照,要支着手电筒。 翌日,摸黑赶去含鄱口看日出。屋外寒风料峭,望向天空,又是多云,想来朝阳大概是看不到了。心中不免有些遗憾,觉得山展示的美总是太吝啬了,要配合着天气才能体现得极致,象云海象日出日落,看来这次在庐山是无缘得见了。但还是高兴看到了朝霞醉一般的色彩。在含鄱亭上,当目光越过黑暗的山谷、越过五老峰浓重的阴影停在了极远的天际,望着那些破晓的光与色,就象感受着一个神圣的仪式在进行,茫茫天地满是庄重的气氛。我放下相机,静静地看着火一样的光,从地平线烧起,烧透了朝霞,滚滚地蔓延开去。片刻间层云尽染,漫天红遍,所有远处的山影树影云下的阴影都被渐渐褪掉抹去,在不知不觉中亮了,清晰起来。心中象听着一曲交响乐缓缓而有力地奏响,看太阳指挥着云彩,橙红的热烈中却满是静谧。随后的一整天马不停蹄,看大口瀑布爬五老峰;览博物馆游芦林湖;走回龙路奔会议旧址......累得不行。觉得值得一去的是五老峰。沿山脊的石阶穿过松林到达五座峰顶,一览群小,看崖下陡峭险峻,石柱嶙峋。远处鄱阳湖隐隐约约,水天一色,可惜太朦胧了点。还有回龙路也该走走。石板小径绕着山坡,两旁高高低低都是笔直的杉木林,光只碎碎地从林顶透下,走在其中,既幽静又可欣赏自然的线条美。但说实在,这一路过去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到此一游而已。庐山因清凉而闻名,更因文化与政治而闻世,但若单单就景观而言,我想它是有点平庸的。偏偏我对于政治没什么兴趣,更不想去触及埋藏在庐山的那段灰暗的历史;而对于文化,那些骚客文人的诗篇,我也没预先把它们烂熟于胸,再跑到这里一一验证。我想,诗因想象、因距离而美丽,“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李白的浪漫,千百年后,这样的场景我无法重温。 第三天中午走之前去了美庐,颇有意思的地方,蒋介石和宋美龄住过,毛泽东和江青也住过。但屋里展现更多的是蒋宋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的照片(美龄很美),她读的《大英百科全书》,用过的煤油冰箱......最喜欢的是看到他写给儿子蒋经国的家信,信中回忆起和儿子一起放风筝的往事,慈祥的父爱跃然纸上。而屋外有蒋介石命名并题下的“美庐”二字石刻,让人惊叹大人物冷冰冰的面目中竟也有令人感动的浪漫!不知道老毛住进这幢小楼时有何感慨,看他诗情澎湃写“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的豪迈,心里一定充满了成就感。不过我想,虽然失了江山,老蒋毕竟还有一个幸福美满得多的家庭,也算值得安慰吧。小楼矗立至今,见证了一段成王败寇的历史,并试图凝住那些时刻让我们缅怀。只是时间健忘,一切皆过眼烟云,我们上上下下地走,叽叽喳喳的声音里,到底还带着多少虔诚、多少尊敬或鄙夷呢?我努力想描绘庐山的美,但终于还是兴味索然。也许这是一段没有激情的旅行,所以想想还是学东坡老儿那样,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搪塞一下算了。 |
原始链接: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124086 |
转自:1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