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庐山(2007年5月11日) |
[游记]游庐山(2007年5月11日) |
2007-09-02 ctrip.com |
游庐山 五一假期前,酝酿了一段时间,终于决定去游庐山。早已慕名“美庐”和别墅,又被“庐山恋”中靓丽的风景吸引,于是和冰冰踏上路途。买了4月27日晚从上海南出发的K11列车的卧铺车票。颠簸了一宿,些许睡眼惺忪的抵达了庐山车站,已是将近晨八点。搭乘当地的拉客小巴士,一路开赴久闻其名的庐山。 庐山有两座进山大门,一座从九江进山,称作北门,我们进山是循南门而入。车上发现,同乘的有一对台湾中年男女,拿了地图向导游小姑娘问这问那,还有两个年轻的女学生利用假期来游览庐山。 大概由于刚下过雨的缘故,有些路段能见度只有几米,布满了雾气,可过了一阵,却又清晰起来,早就听说庐山的云雾出名,这算是初识吧。这段路,从火车站到山门,大概有四十几公里,由于山路弯多,加之雾大,用了近两个小时才抵达山门。导游小姑娘劝那两个女学生投宿一家宾馆,并游说她们随车游览。我和冰则付了车费,开始了探寻庐山的旅程。 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十度左右,但空气清新了许多。循着盘山公路,我们悠闲的享受着这里不熟悉的草木花鸟。不多久,芦林湖便呈现在眼前,不是很大,在芦林大桥边上,还立有石碑,言明:“芦林冰窖”,是冰川遗迹。大桥上风梃大的,仔细一看,发觉,原来桥的另一边是几十米的深谷,下有小路,却不见几个游人。 逗留了不久,我们仍旧悠闲的沿山路向上。或许是还没到假期的缘故,路上车不多,除了我们外,没有碰到其他游人,但偶尔会遇到热心的的士司机,问要不要搭车,我们摆手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过不多久,我们来到一处别墅群。循着当地人的指引,沿石级漫步,看到几处别墅,其中有庐山会议时陶铸、乌兰夫等人居住的别墅,都还可以投宿,只是价格不菲,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时分,这时,我们遇到了一对在庐山疗养的退休军人夫妇。向他们打听去牯岭街和“美庐”的捷径,不想误打误撞去了庐山剧院。这里是中共中央两次庐山会议的会址,建成于1930年代,是庐山三大建筑之一。另外的庐山大厦和庐山图书馆,也各自见证了中国不同的历史,一处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官的培训场所,另一处则见证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文件的签署。可惜的是,这次游玩,我们并没有去这些地方,而只是休闲散心,并没有特别的计划,走到那里算那里。 从剧院打的到牯岭街上,发觉原来并不多远,而且步行还有近路。但终于来到网友们谈论很多的街上,可以享用一下当地美食的想法不知不觉便充满了头脑。在一家看上去不错的饭馆中坐下,看到隔壁的一桌男女正品尝着热乎乎的鸡肉,问了女服务员,得知是“土匪鸡”。一想,山间土鸡也许别有风味,也点了上来。却发现,鸡很瘦小,量也不多,而且竟赫然矗着三只鸡爪子,与服务员玩笑,其不语。午饭过后,投宿到蓝盾宾馆,因在黄山游玩时曾宿武警招待所,故而一路打听,在半山坡上找到,是一个武警中队的驻地旁新建的一处二层建筑,条件很一般,有湿气,议价后,安顿下来。 下午,轻装沿公路继续向上,看到当地人拉客导游。我们慢悠悠的溜达。来到如琴湖时,天飘起了细雨。由于前夜车上没有休息好,这时倦意袭来,但贪恋美景的我们,仍寻着不远处游人的脚步,开拔,踏上征途。这一路,人多起来了,但都是跟旅行团来的,有导游带领的。我们一路经过了天桥、好运石(原来因貌似鹰嘴而称鹰嘴石)等地,踏石级,一会向上,一会往下,翻过了几个山头,来到大名鼎鼎的险峰、劲松和仙人洞,不禁发挥想象力去体会:“夜色苍茫知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一路上曾在几个地方休息过,但这时,在仙人洞前的长椅上,竟不知不觉的打起盹了。我撑着雨伞,冰依靠在我的怀里,背后山谷极目远眺处,据说就是淘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词的出处。 一路上,细雨陪伴着我们,别有一番风味和体会。重新上路,已是将近傍晚,决定返回街上去,却发现“花径”已在眼前。山上春天,草木葱葱,各色的杜鹃,争齐斗艳,有红色、紫色、粉色和白色,一簇簇点缀在绿树青草之间。小河蜿蜒处,白居易草堂依水而建,跨过两块石板,草堂便在身边了。这里是为纪念白居易在九江和庐山的点点滴滴生活而建。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被贬州、捋须思索、吟唱“琵琶行”的古人形象。不禁感叹人之于时空的渺小,又有何道理不知进取和珍惜呢? 不走回头路,我和冰冰找到了另一条可以返回街上的路,庐山中学便这样映入眼帘。看看天色已晚,我们在中学附近找了家叫“牧童”的小饭店,要了三个菜,笋片炒肉、石鱼豆腐、木耳肉片,还有米饭,我又要了一瓶当地的啤酒,解决了晚饭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菜烧得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酒则有股茶的味道,没有我们期待的好吃。 是夜,风骤雨急,呼号不止。或是得益于一路劳顿的缘故,七八点钟,我们便爬上了床,和着窗外的风声雨声,我们睡得还挺香的。 翌日晨六点多,我爬起来,拉开窗帘望出去,雨小了,风也柔了,天已亮了,对面开阔的半山坡上错落的房屋,在苍翠松柏的掩映下,白墙红顶,格外清新,云雾缭绕山间,随风雨四处飘散,宛若仙境,让人不禁赞叹自然的神奇、庐山的多变,竟在一夜间仿佛换了一个世界。又拉上窗帘,想上床再睡个回笼觉。又起床时已近八点,天却暗了下来,再拉开窗帘时发现已是雾锁群山,根本看不出个究竟。 退了房,背上行囊,撑开雨伞,我和冰冰,在烟雨云雾中,又开始了新的旅程。循牯岭街而上,雨中游览庐山。 雨渐渐的小了,我们找到昨天发现的一条近路,从街上的一个叉口,拾级而下,直奔“美庐”而去。这时发觉,昨天打的来时经过的路段两旁,在雨中,风味更佳。路边布满了参天大树,修葺一新的青草和灌木花丛,春雨中,竟相伸展,生机勃勃,格外引人留恋。行走在绿树青草和各色春花之间,我和冰冰不由的放慢了脚步,细细的品味着这里静谧安详的一切。 又在不知不觉间,别墅村已在眼前。这里的建筑,多是建造于上个世纪初叶,风格各有不同,但以欧美建筑为主。这些房屋的主人,最初多是外国人,比如著名的作家赛珍珠,现在则是游人游览的场所。每踏入一所不同的房屋,仿佛是在拜访那屋的主人,因为据说每一个房间都是当时的陈设,有的房间还设置了主人的蜡象。房间是相通的,随着一扇扇门的开启,我们真似一步步进入了主人的世界。正欲向“主人”询问这房屋发生了什么故事时,才发现与我们应答的竟是现在的工作人员。就这样,我们又回到了21世纪。 这里,有庐山会议时用做交际舞会会场的教堂,有上个世纪初庐山的酒吧,还有抗日战争时国民党军官培训时居住的别墅,更多的是庐山会议时,与会者居住过的别墅,彼此间相隔不远,坐落在半山坡上,环抱在苍松翠柏之间,历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那早已逝去的人和事串联到一起,而今天,我们才得以体会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 春雨中,在“美庐”前留下了一张单人照,不忍心去打破那些凝固的历史瞬间,于是我和冰冰决定继续向前。这时,我们来到了林塞别墅宾馆。前台无人,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房价招贴和庐山别墅的风景照片。我们由此得知,包括朱德和邓小平庐山会议时居住的别墅在内,许多地方都是可以出租居住的,这一片都是庐山疗养院的经营范围。一位姓胡的中年女士接待了我们,带我们看过了二楼的靠近露台的一个标房,看样子是装修过不久,干干净净,议价后,决定住两晚,直到5月1日。 窗外,雨又大起来了,衣裤早被打湿了大半。于是,冰爬进被窝睡起午觉,我则慵懒的倒在床上,打开电视,放低音量,搜索着庐山电视台的风光介绍片。 快一点钟了,雨势仍旧没有变小的意思,我们也早已饥肠辘辘了,再次轻装,撑伞奔入雨中的庐山。不多久,来到一处叫“五一农家菜”的小饭馆,冰冰与老板娘开展公关活动,老板娘推荐了三菜一汤,都是常见的农家菜,石鱼鸡蛋,笋片炒肉、烧茄子和西红柿蛋汤。 补充了能量后,再次上路,雨竟小了,而且时有时无。又走到了庐山剧场附近,向保安打听,得知,附近有一条小路可以直通乌龙潭方向。我们循着崎岖的山路往前,两旁都是密林,不远处的山谷里,溪流汩汩的发出声响,偶尔从山背外传来汽车经过的响动,知道我们一定是离盘山公路不远。密林越走越幽深,石子砌成的小路蜿蜒曲折,十分湿滑,只容得下两三人行走,有时还有段木横在前面。光无法从密林的缝隙中投射进来,雾却越发大起来了,我拉着冰冰艰难的前行。一路上,只有我和冰冰。渐渐的,迷雾挡住了视线,溪流的声响淡去了,冰冰略有埋怨的建议我掉头返回,这时,我才察觉已带冰冰走了很深。向后转,我带冰冰原路返回。原来走过的地方,雾比来时大了许多。我和冰冰闲聊着,一会便到了溪流旁的一处桥边。迷雾仍旧很大,我拉着冰冰上了桥。正在逗留拍照之际,桥下走来了四男一女五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我们同他们打了招呼,知道他们也是寻着那小路去乌龙潭的,他们拿了地图。于是,我们加入队伍,一同继续深入密林深处。 年轻人健步如飞,我们也加快了步伐,大家边走边闲聊。得知,他们是南昌工业大学二年纪的学生,都是学习模具的,比我们小了有近十岁,利用课余时间来游庐山,他们由两个九江当地的同学做向导,昨天从山下一路爬上来,连门票也省了,一直专门找山间小路走,已经去过了仙人洞一线。冰冰健谈,与他们很快熟了起来,我则在队伍的尾端,负责断后。 密林虽深,迷雾虽浓,可不一会大家便来到了一处深谷。原来,我和冰冰当时只要再往前走一小段便可抵达这里。这里的人多起来了。不经意间,有人发现,我们头上几十米处不就是芦林大桥吗!我们现在则处于一座跨越山谷的桥上。由于雾大,看不清底下有多深。突然,山谷里有人向我们打招呼,我们兴奋的扬起了雨伞,而这正契合了山谷中的人拍照需要参照物的想法。大家兴致都很高。真是没有想到,迷雾中的芦林大桥和峡谷,竟带给我们别样的体会和回忆。 年轻人有一股仿佛奔跑的激情,停留片刻,我们的队伍又开拔了。这时雾虽然大,但路上人更多了。我们“奔跑”着,相继来到了“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这些地方,风景一般,但拍照留念的游人很多。我也帮这些年轻人在潭水前拍了合影。年轻人激情泗溢的将他们的活力瞬间留在了庐山。而我与冰冰,更多的是享受着这一路来“奔跑”的激情。 我们的队伍一路来到了传说中的芦林大坝。不知是不是淡水季,并未见蓄下了多少水。眼前,一条是盘山公路,似是上山而去,一条是深入谷底的石级路,陡峭曲折,不知去向。年轻人们拿着地图,商议着,先派两个人去探路。几分钟后,探路的人,大声叫我们也下去。就这样,队伍艰难的深入到谷底,再沿河谷行走。这里有很多灌木,冰冰仿佛又回到了儿时,不时采撷来野果和植物的叶茎,推荐大家品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再看时间,已经四点多了,大家却在河谷里迷了路。终于找到一户居民,有人去向那房前的一个中年男人问路,那人微笑着用手指向旁边。房前散养着几只土鸡,有人戏言,能不能美食饱餐,去与那男人玩笑此事,不想他仍旧笑而不答,手仍就挥向一旁。大家明白了,原来那人是哑的。终于在不远处找到其他人,指引后,大家继续上路。这回又是上山的石级,爬起来很费劲。冰冰已经有点累了,我们身边也没有带水,只能找些野果子之类的解渴。每爬一段路,就要歇一下,不知歇过了多少次,我们竟然摸到了龙首崖上。这里,空无一人,形势险要,一边是巨石,一边是深崖峡谷。由于雾大,对面大名鼎鼎的铁索桥,根本寻不到踪迹。这里,像是天宫般的宁静,一时间,我们忘却了疲乏,贪婪的欣赏着、享受着这美妙的时刻。 年轻人要赶路下山,去九江。大家再向上爬,不一会,来到了“天池”。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是天池寺的遗址。 这时,不远的地方,一处二层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径直跑过去,爬上楼,在最靠里边的房间里,找到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大爷,我迫不及待的向他说明来意,他欣然应允了。我马上跑到紧邻房间的阳台上,向楼下招呼,一挥手,大队人马便已来到楼上。 这房间不算大,六七个平方米的样子,呈矩形,临窗的地方,相对着放置了两套办公桌椅,接下来是两排可以各坐四五个人的旧沙发,依两面墙顺势摆放。门口还支起了一个小炉子,有炉桶子从窗通出室外。暖和的小房间,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拥挤起来了,两排沙发全部被大家各自“占为己有”。终于有水喝,有火烤了!我借用老人的茶杯,给冰冰倒了开水来喝。大家边喝开水,边烤火聊天。此时,竟能找到这么一个驿站,真是难得啊! 这里是景区管理处的一个办公室,老人是为这里打扫卫生的。现在,工作人员都已经下班了。不一会,他的老伴,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老大娘,也来了。大家东一句、西一句,就聊到了庐山的云雾茶。老妇人便说自家也种植了云雾茶,比市面价格低一半,三四百元一斤,问我们要不要带些回去。转身便出了房间,不一会,就带了一塑料口袋的新茶叶回来,给我们看。这些茶叶至少要有一斤多,我们中间的一个,还戳了一小把茶叶,放入饮料瓶里用水冲泡起来。不知何时,老大爷,拿了一秆大秤来。果真,这些茶叶足有一斤。本想称上二两,可那秤太大,根本称不出。老人劝我们全买下来,可我们都不是常饮茶之人,那里要的了这么多茶叶,只得作罢。 谢过老人们的热情招待,再次上路时已经傍晚六点多了。问了路,几分钟,就绕了出来,上了公路。仍旧是雾的世界,路上旁无他人。很快,就到了花径附近的停车场,几个司机师傅,围上来问要不要车。学生们打算到九江去,这么晚没有公交车,只能打车了,但与司机一时价格谈不拢。我们与他们道别后,打车回了驻地林塞。 这一夜,林塞只有我们投宿,我们将被雨水打湿的衣服、鞋子和包包,拿给服务员大姐去用火炉烤干。大姐热情的答应了,当然,这要首先得益于冰冰的公关活动。 一夜无语,又到了新的一天。太阳终于露出脸来,空气十分清新。在“五一农家菜”用过午饭后,我们沿着已经熟悉的盘山公路,又来到芦林湖旁的大桥上。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含鄱口。在桥上,俯首望去,昨天迷雾中的深谷,今天却是那么的清晰在目。极目远望,更是舒服。 在快到南山门的岔路口处,我们翻了个小山坡,找到了去含鄱口的公路,溜溜达达的一路前行。半个小时左右,来到一处停车场。这里,游人多了起来,都是跟导游乘车来,再步行去含鄱口的。我们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一起涌向了含鄱口。 这是一段上坡路,走起来有点吃力。不时的,我们听到,有游人向导游抱怨,为什么不能直接乘车过去,免得这样辛苦。导游解释说,快到五一,人多,所以不能开车过去。导游不时鼓励,歇在路旁“罢工”的个别游人,“马上就到了,今天天气好,风景一定不错。”又过了十多分钟的样子,大队人马来到了一处叉路口,向左指示为植物园,向右指示为含鄱口。 我跟冰冰戏言,“很期待和(HAN)期许”。 含鄱口,是庐山的著名景点,以其独特的位置,可以饱览美景,如含鄱阳湖于口中而得名。这里,视野开阔,鄱阳湖在几十公里外,仍清晰可辨,如一条白带漂浮在远望处的平原之上。我和冰冰找了靠近山的石凳,坐下,赏玩着这春日里的美景。导游们热情的向游人介绍那里观景最佳,远处五老峰、三叠泉要不要去,要不要坐缆车等等。 又去过观鄱亭后,我们便找近路去了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是一个在冰山遗迹上形成的群山环抱的地方,貌似深窖。这里,阳光充足,风调雨顺。大片草坪,多种珍惜植被,都可轻易找到。园中有一株松树,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仿若丝绸,据说,价值数百万美元,是十分珍贵的树种。这里的游人并不多,我们躺在石凳上小憩,安静的容入其中,尽享美景。足足有四五十分钟,我们才离开。路上,我们看到中科院植物所的大楼就在附近。杜鹃园、厥类植物园等也让我们认识了不少“新鲜事物”。 不知不觉,便五点多了,打车回到林塞,刚好六点。今天天气好,我和冰冰选择了露台上的石桌椅,作为我们的战场。脱下鞋子,放松着辛苦的双脚,拨开葵花子,拾掇起小红枣,倒满一整杯的热水,享受着这庐山美好的傍晚时光。 入夜时,我们再次去了牯岭街上。人很多,毕竟明天就是五一了嘛。 这一夜,我们睡得十分香甜。 五月一日,当大批游人,奔赴庐山而来时,我们决定离开了。中午时分,我们搭乘了从街上去九江的汽车,下山了。 庐山,再见! 再见,庐山! 完成于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7454620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