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游记

[游记]庐山游记

2007-07-25    sina.com.cn

2007年3月1日(农历正十一),我们在九江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的邀请下,用半天的时间游览了向往已久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的庐山。

我们是2月28号下午从武汉赶往九江的。在九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98年长江洪水决堤处,现如今在决口处建立了一座纪念碑。因当年决堤时,在决口处用沉船来堵决口的大堤,因此纪念碑设计成一条船型,其镂空的桅杆型碑柱上镂刻着1998字样。伫立在纪念碑前,让人依稀回忆起当年决堤时洪水肆虐和军民同心协力堵大堤的情景,不由让人感叹万千。

当天下午,我们还参观了九江国际汽车城、开发区园区和国家级九江出口加工区。九江开发区分布较广,的确如管委会戴书记所说是星罗棋布,框架拉得很开,这恐怕主要是九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决定的,但让人感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在九江城区吃过晚饭后,驱车上山,绵延盘桓的山路上,汽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当天细雨朦朦,上山途中,透过汽车车窗玻璃,时而清澈,时而雨雾弥蒙,让人感到庐山如此神奇莫测。

美丽的庐山地处江西省九江市以南,滨临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畔,雄峙波涛滚滚的长江南岸,在一马平川的鄱阳湖盆地上拔地而起。庐山山体呈椭圆形,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面积约280平方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

庐山的景致不仅在于她的冈峦环列,山峰奇多,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据说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当晚,我们下榻在杨尚昆别墅。

先就说说庐山别墅。说庐山别墅,得先说说一个叫做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1896年的冬天,常为汉口酷热所困的李德立来到九江,决意寻一块清凉之地以做夏季避暑之用。在庐山脚下购地失败后,李德立只好把目光转到了山上,其时,庐山除了一处古刹和零星的烧炭工,一派寂寞荒凉。就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李德立发现了地势平坦、林木茂盛的庐山东谷,欣喜万分的李德立立刻意识到,这里是最适宜避暑的地方,在这里建造别墅将是人间天堂。于是,李德立迅即与当地官方交涉购地事宜,用尽各种手段拿到了庐山东谷约4500亩地的永久租约。只几年工夫,在中国耐不住夏季高温的洋人们很快就将此块地皮购买一空,李德立也因此发了大财。随后,各路洋人也纷纷效仿李德立的做法,庐山的地皮一点点被瓜分。一时间,放眼望去,庐山满是洋人和洋人的别墅。至李德立离开庐山转往新西兰的1927年,庐山上已有各种风格的别墅560栋。兼之秀丽风光,庐山此时已名满天下。33年间,李德立一直掌控着庐山,规划、建设,在庐山挥洒着他造就“世界避暑胜地”的梦想。李德立还结合庐山牯牛岭的中文名和cooling的英文含义,把庐山翻译成kuling即牯岭。牯岭一经叫出,名头一度比庐山还要响亮。胡适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一本关于庐山的史书则这样评介李德立:“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山的历史。”
如今庐山别墅群共有800余栋老别墅,在国内恐怕是独一无二。

第二天,我们正在吃早餐时,天气突然开朗,一缕阳光从树丛中照射开来。好天气!我们不由得感到高兴。因为天气预报说当天有中到大雨,看来山区的天气的确让人捉摸不透。

因时间紧,我们驱车自黄龙潭前行四、五里即看到著名景点----含鄱口。含鄱口地处东谷,海拔1286米,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含鄱口西侧,为著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活象一块犀利的犁头,耕耘着茫茫云海。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站在“望鄱亭”上,庐山犹如婀娜多姿、披肩长发、带着金丝边眼镜、具有研究生底蕴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如诗如画的含鄱口上。只可惜无法看到日出了,更未能看清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战场鄱阳湖湖面,导游介绍,一年365天中,大约只有30天左右才能看到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从含鄱口下来,经过植物园,时值冬春之交,植物园未能开放,可惜无法观赏到由胡先骕先生创建的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了。据说植物园内植物非常丰富,有3000多种植物。

紧接着,我们参观了美庐。庐山牯岭东谷,有一条蜿蜒而来又蜿蜓而去的长冲河。在长冲河畔,英国券廓式的别墅----“美庐”就掩隐在此。它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人文景观,它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

无数历史事件,无疑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 “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曾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演化出的历史轨迹,与世纪风云紧密联系。无数历史事件,无疑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无疑予人视觉上心理上一种潜在的诱惑,无疑令人浮想翩跹。

绿荫笼罩下的“美庐”别墅,为石木结构,主楼为两层,附楼为一层,占地面积为4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96平方米。而整个“美庐”庭园占地面积为492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仅占其中不足10,因而显得庭园特别敞净,而建筑主体却又显得适宜,既不感到笨拙,又不感到纤弱,产生出一种和谐美。

登十字型长石阶,步通透式凉台,进入室内是一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的会客厅。猫眼绿的地毯,墨绿的沙发,墙壁上挂着宋美龄不同时期的半身照片,以及蒋介石夫妇在“美庐”生活的部分照片。紧邻是当年“第一夫人”的卧室,室内陈设基本保持原貌,居中有双人厅床,据说是用英国优质木料制作,床左侧放置一圆形雕花梳妆台,方柜上摆设着精致的象牙扇等物品。二楼,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客厅、卧室,卧室的配置和宋美龄卧室相仿,却多了一张躺式沙发。办公室的斜对面,是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办公室兼卧室。办公室的左边,分别建有凉台和阳台,均为石柱、石栏,宽阔安适。与主楼相连的是附房,此为1934年冬,按照主人的意图所增建的,采用封闭式内廓联为一体。从外面看为一排玻璃窗,而内部布局为一侧是通道,一边是各自独立的各功能用房:餐厅、琴房、侍卫室等。而今,此处被辟为展览厅。 ——展览厅所展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为“美庐”留存物品;二是国民政府要员们在“夏都”政治活动的历史照片及历史物品;三是牯岭历史风貌及三十年代所拍摄的庐山名胜照片。“美庐”留存物品主要有:宋美龄弹奏过的德国制造的立式钢琴,宋美龄阅读收藏的精装英文书籍,宋美龄画的《庐山溪流》等三幅水彩画;蒋介石联烟时,由陈铭枢赠送的礼品----银质茶具;“美庐”宴请时用的餐具蒋介石万花盘、碗;以燃烧煤油为动力制冷的菲赛尔冰箱,1.2米长的透雕象牙等。在展示厅中,展示的历史照片有:1934年9月,蒋介石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典礼;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与马歇尔在“美庐”凉台上会谈;1946年中秋节,蒋介台夫妇与驻华美军司令吉伦将军夫妇,在含鄱口野餐…… “美庐”,无疑是纪录历史的真实载体。

庐山会议旧址,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这里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毛泽东同志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当年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和根据纪录片制作的录相片。 右侧不远处的“庐山大厦”为外观4层、内有6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原为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正面额上原有蒋介石题写的“庐山传习学舍”四个大字、位于会址和大厦中间的一座宫殿式建筑即为1935年落成的庐山图书馆。

接下来,我们来到仙人洞。仙人洞的左侧有石砌的月亮门,门楣镌刻“仙人洞”三个大字。我们各自照了一张“伟人照”,又集体拍了一张合影,以示纪念。在月亮门内有一巨石突兀,形如蟾蜍,名“蟾蜍石”,有一劲松插石挺立,称为“石松”。石上刻“纵览云飞”、“豁然贯通”摩崖大字,石下乱云飞渡,如入仙境。仙人洞位于锦绣谷的南端,有参差如手的“佛手岩”。在佛手岩的覆盖下,一洞中开为仙人洞。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吕洞宾在此修道成仙。每当云雾缭绕之时,骤添几分仙气。据说至清朝,佛手岩成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诗景交融,使仙人洞名扬四海。仙人洞右侧之观妙亭下,有一比蟾蜍石更大的游仙石凌空突出,石下万丈深渊,奇险无比,在此可通观锦绣谷。游仙石傍有一竹林。“游仙石”三字和傍山崖的诗“竹林无处访仙居,百尺丹崖悬断石,游踪亦是未除。”为明嘉靖七年(1528)东莞钱全志所作。

出仙人洞门,沿小径右上行,约摸走三、四十步,就到锦绣峰顶。其上有块不大的平地,便是“白鹿升仙台”。明太祖朱元璋为宣扬自己顺应天时统一中国的功绩,借纪念恩人周颠和尚为名,在这里建一石亭,名为“御碑亭”。亭内矗立一块大碑石,碑上镌有周颠仙人传及朱元璋写的《颠仙诗》。亭的两侧有石刻诗联:“一亭烟雨壑万松,四辟云雾江湖棹”。这短短的诗句,不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里的绝妙景色,也是庐山无限风光的生动写照。

庐山名胜古迹还有:李白描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瀑秀峰马尾瀑;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好汉坡等,看来只能下次再来慢慢领略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3b77a80100087420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