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游记

[游记]庐山游记

2007-07-16    chinambedu.com

庐山游记

丰子恺

一、江行观感

译完了柯罗连科的《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 第一卷三十万字之后,原定全家出门旅行一次, 目的地是庐山。脱稿前一星期已经有点心不在焉; 合译者一吟的心恐怕早已上山,每天休息的时候 搁下译笔(我们是父女两人逐句协商,由她执笔 的),就打电话探问九江船期。终于在寄出稿件 后三天的七月廿六日清晨,父母子女及一外孙一 行五人登上了江新轮船。

胜利还乡时全家由陇海路转汉口,在汉口搭 轮船返沪之后,十年来不曾乘过江轮。菲君(外 孙)还是初次看见长江。站在船头甲板上的晨曦 中和壮丽的上海告别,乘风破浪溯江而上的时候, 大家脸上显出欢喜幸福的表情。我们占居两个半 房间:一吟和她母亲共一间,菲君和他小娘舅新 枚共一间,我和一位铁工厂工程师吴君共一间。 这位工程师熟悉上海情形,和我一见如故,替我 说明吴淞口一带种种新建设,使我的行色更壮。

江新轮的休息室非常漂亮:四周许多沙发, 中间好几副桌椅,上面七八架电风扇,地板上走 路要谨防滑跤。我在壁上的照片中看到:这轮船 原是初解放时被敌机炸沉,后来捞起重修,不久 以前才复航的。一张照片是刚刚捞起的破碎不全 的船壳,另一张照片是重修完竣后的崭新的江新 轮,就是我现在乘着的江新轮。我感到一种骄傲, 替不屈不挠的劳动人民感到骄傲。

新枚和他的捷克制的手风琴,一日也舍不得 分离,背着它游庐山。手风琴的音色清朗象竖琴, 富丽象钢琴,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环境中奏 起悠扬的曲调来,真有“高山流水”之概。我呷 着啤酒听赏了一会,不觉叩舷而歌,歌的是十二 三岁时在故乡石门湾小学校里学过的、沈心工先 生所作的扬子江歌:

长长长,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

源青海兮峡瞿塘,蜿蜒腾蛟蟒。

滚滚下荆扬,千里一泻黄海黄。

润我祖国千秋万岁历史之荣光。

反复唱了几遍,再教手风琴依歌而和之,觉 得这歌曲实在很好;今天在这里唱,比半世纪以 前在小学校里唱的时候感动更深。这歌词完全是 中国风的,句句切题,描写得很扼要;句句叶音, 都叶得很自然。新时代的学校唱歌中,这样好的 歌曲恐怕不多呢。因此我在甲板上热爱地重温这 儿时旧曲。不过在这里奏乐、唱歌,甚至谈话, 常常有美中不足之感。你道为何:各处的扩音机 声音太响,而且广播的时间太多,差不多终日不 息。我的房间门口正好装着一个喇叭,倘使整日 坐在门口,耳朵说不定会震聋。这设备本来很好: 报告船行情况,通知开饭时间,招领失物,对旅 客都有益。然而报告通知之外不断地大声演奏各 种流行唱片,声音压倒一切,强迫大家听赏,这 过分的盛意实在难于领受。我常常想向轮船当局 提个意见,希望广播轻些,少些。然而不知为什 么,大概是生怕多数人喜欢这一套吧,终于没有 提。

轮船在沿江好几个码头停泊一二小时。我们 上岸散步的有三处:南京、芜湖、安庆。好象有 一根无形的绳索系在身上,大家不敢走远去,只 在码头附近闲步闲眺,买些食物或纪念品。南京 真是一个引人怀古的地方,我踏上它的土地,立 刻神往到六朝、三国、春秋吴越的远古,阖闾、 夫差、孙权、周郎、梁武帝、陈后主……都闪现 在眼前。望见一座青山,啊,这大约就是诸葛亮 所望过的龙蟠钟山吧!偶然看见一家店铺的门牌 上写着邯郸路,邯郸这两个字又多么引人怀古! 我买了一把小刀作为南京纪念,拿回船上,同舟 的朋友说这是上海来的。

芜湖轮船码头附近没有市街,沿江一条崎岖 不平的马路旁边摆着许多摊头。我在马路尽头的 一副担子上吃了一碗豆腐花就回船。安庆的码头 附近很热闹。我们上岸,从人丛中挤出,走进一 条小街,逶迤曲折地走到了一条大街上,在一爿 杂货铺里买了许多纪念品,不管它们是哪里来的。 在安庆的小街里许多人家的门前,我看到了一种 平生没有见过的家具,这便是婴孩用的坐车。这 坐车是圆柱形的,上面一个圆圈,下面一个底盘, 四根柱子把圆圈和底盘连接;中间一个坐位,婴 儿坐在这坐位上;底盘下面有四个轮子,便于推 动。坐位前面有一个特别装置:二三寸阔的一条 小板,斜斜地装在坐位和底盘上,与底盘成四五 十度角,小板两旁有高起的边,仿佛小人国里的 儿童公园里的滑梯。我初见时不解这滑梯的意义, 一想就恍然大悟了它的妙用。记得我婴孩时候是 站立桶的。这立桶比桌面高,四周是板,中间有 一只抽斗,我的手靠在桶口上,脚就站在抽斗里。 抽斗底上有桂圆大的许多洞,抽斗下面桶底上放 着灰箩,妙用就在这里。然而安庆的坐车比较起 我们石门湾的立桶来高明得多。

轮船里的日子比平居的日子长得多。在轮船 里住了三天两夜,胜如平居一年半截,所有的地 方都熟悉,外加认识了不少新朋友。然而这还是 庐山之游的前奏曲。踏上九江的土地的时候,又 感到一种新的兴奋,仿佛在音乐会里听完了一个 节目而开始再听另一个新节目似的。

二、九江印象

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虽然天气热到九十 五度,还是可爱。我们一到招待所,听说上山车 子挤,要宿两晚才有车。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 会。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崔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 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常常替诗人当模特 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风韵犹存。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 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 的西湖,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但这还在其次。 九江的男男女女,大都仪容端正。极少有奇形怪 状的人物。尤其是妇女们,无论群集在甘棠湖边 洗衣服的女子,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赶路的女子, 一个个相貌端正,衣衫整洁,其中没有西施,但 也没有嫫母。她们好象都是学校里的女学生。但 这也还在其次。九江的人态度都很和平,对外来 人尤其客气。这一点最为可贵。二十年前我逃难 经过江西的时候,有一个逃难伴侣告诉我:“江 西人好客。”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 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这并非由于萍乡 的地主(这地主是本地人的意思)夫妇都是我的 学生的原故,也并非由于“到处儿童识姓名” (马一浮先生赠诗中语)的原故。不管相识不相 识,萍乡人一概殷勤招待。如今我到九江,二十 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我们在九江,大街 小巷都跑过,南浔铁路的火车站也到过。我仔细 留意,到处都度着和平的生活,绝不闻相打相骂 的声音。向人问路,他恨不得把你送到了目的地。 我常常惊讶地域区别对风俗人情的影响的伟大。 萍乡和九江,相去很远。然而同在江西省的区域 之内,其风俗人情就有共通之点。我觉得江西人 的“好客”确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表扬,值得学 习的。我说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主要点正在 于此。

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别多,除了瓷器店之外还 有许多瓷器摊头。瓷器之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还 有许多瓷器玩具:猫、狗、鸡、鸭、兔、牛、马、 儿童人像、妇女人像、骑马人像、罗汉像、寿星 像,各种各样都有,而且大都是上彩釉的。这使 我联想起无锡来。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 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所异者, 瓷和泥质地不同而已。在这种玩具中,可以窥见 中国手艺工人的智巧。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学校 雕塑科,都没有学过素描基本练习,都没有学过 艺用解剖学,全凭天生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刻 划出种种形象来。这些形象大都肖似实物,大多 姿态优美,神气活现。而瓷工比较起泥工来,据 我猜想,更加复杂困难。因为泥质松脆,只能塑 造像坐猫、蹲兔那样团块的形象。而瓷质坚致, 马的四只脚也可以塑出。九江瓷器中的八骏,最 能显示手艺工人的天才。那些马身高不过一寸半, 或俯或仰,或立或行,骨骼都很正确,姿态都很 活跃。我们买了许多,拿回寓中,陈列在桌子上 仔细欣赏。唐朝的画家韩幹以画马著名于后世。 我没有看见过韩幹的真迹,不知道他的平面造型 艺术比较起江西手艺工人的立体造型艺术来高明 多少。韩幹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官的。那时 候唐明皇有一个擅长画马的宫廷画家叫做陈闳。 有一天唐明皇命令韩幹向陈闳学习画马。韩幹不 奉诏,回答唐明皇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 马,皆臣师也。”我们江西的手艺工人,正同韩 幹一样,没有进美术学校从师,就以民间野外的 马为师,他们的技术是全靠平常对活马观察研究 而进步起来的。我想唐朝时代民间一定也不乏象 江西瓷器手艺工人那样聪明的人,教他们拿起画 笔来未必不如韩幹。只因他们没有象韩幹那样做 大官,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因此终身沉沦,湮 没无闻;而韩幹独侥幸著名于后世。这样想来, 社会制度不良的时代的美术史,完全是偶然形成 的。

我们每人出一分钱,搭船到甘棠湖里的烟水 亭去乘凉。这烟水亭建筑在象杭州西湖湖心亭那 样的一个小岛上,四面是水,全靠渡船交通九江 大陆。这小岛面积不及湖心亭之半,而树木甚多。 树下设竹榻卖茶。我们躺在竹榻上喝茶,四面水 光艳艳,风声猎猎,九十度以上的天气也不觉得 热。有几个九江女郎也摆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 洗衣服。每一个女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都以 这女郎为圆心而画出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的水浪纹, 好象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这光景真可入画。我 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就是这种心 境吧。预料明天这时光,一定已经身在山中,也 许已经看到庐山真面目了。

三、庐山面目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 犹有六朝僧。”(钱起)这位唐朝诗人教我们 “不可登”,我们没有听他的话,竟在两小时内 乘汽车登上了匡庐。这两小时内气候由盛夏迅速 进入了深秋。上汽车的时候九十五度,在汽车中 先藏扇子,后添衣服,下汽车的时候不过七十几 度了。赴第三招待所的汽车驶过正街闹市的时候, 庐山给我的最初印象竟是桃源仙境: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茶馆、酒楼、百货之属;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不过他们看见了我们没有“乃大惊”, 因为上山避暑休养的人很多,招待所满坑满谷, 好容易留两个房间给我们住。庐山避暑胜地,果 然名不虚传。这一天天气晴朗。凭窗远眺,但见 近处古木参天,绿阴蔽日;远处岗峦起伏,白云 出没。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变成了一片云海; 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变成了许多楼台。正在 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攒进了我们的房 间里。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开窗户,欢迎它进 来共住;但我犹未免为俗人,连忙关窗谢客。我 想,庐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窥见,就为了这些白云 在那里作怪。

庐山的名胜古迹很多,据说共有两百多处。 但我们十天内游踪所到的地方,主要的就是小天 池、花径、天桥、仙人洞、含鄱口、黄龙潭、乌 龙潭等处而已。夏禹治水的时候曾经登大汉阳峰, 周朝的匡俗曾经在这里隐居,晋朝的慧远法师曾 经在东林寺门口种松树,王羲之曾经在归宗寺洗 墨,陶渊明曾经在温泉附近的栗里村住家,李白 曾经在五老峰下读书,白居易曾经在花径咏桃花, 朱熹曾经在白鹿洞讲学,王阳明曾经在舍身岩散 步,朱元璋和陈友谅曾经在天桥作战……古迹不 可胜计。然而凭吊也颇伤脑筋,况且我又不是诗 人,这些古迹不能激发我的灵感,跑去访寻也是 枉然,所以除了乘便之外,大都没有专诚拜访。 有时我的太太跟着孩子们去寻幽探险了,我独自 高卧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楼上,看看庐山风 景照片和导游之类的书,山光照槛,云树满窗, 尘嚣绝迹,凉生枕簟,倒是真正的避暑。我看到 天桥的照片,游兴发动起来,有一天就跟着孩子 们去寻访。爬上断崖去的时候,一位挂着南京大 学徽章的教授告诉我:“上面路很难走,老先生 不必去吧。天桥的那条石头大概已经跌落,就只 是这么一个断崖。”我抬头一看,果然和照片中 所见不同:照片上是两个断崖相对,右面的断崖 上伸出一根大石条来,伸向左面的断崖,但是没 有达到,相距数尺,仿佛一脚可以跨过似的。然 而实景中并没有石条,只是相距若干丈的两个断 崖,我们所登的便是左面的断崖。我想:这地方 叫做天桥,大概那根石条就是桥,如今桥已经跌 落了,我们在断崖上坐看云起,卧听鸟鸣,又拍 了几张照片,逍遥地步行回寓。晚餐的时候,我 向管理局的同志探问这条桥何时跌落,他回答我 说,本来没有桥,那照相是从某角度望去所见的 光景。啊,我恍然大悟了:那位南京大学教授和 我谈话的地方,即离开左面的断崖数十丈的地方, 我的确看到有一根不很大的石条伸出在空中,照 相镜头放在石条附近适当的地方,透视法就把石 条和断崖之间的距离取消,拍下来的就是我所欣 赏的照片。我略感不快,仿佛上了资本主义社会 的商业广告的当。然而就照相术而论,我不能说 它虚伪,只是“太”巧妙了些。天桥这个名字也 古怪,没有桥为什么叫天桥?

含鄱口左望扬子江,右瞰鄱阳湖,天下壮观, 不可不看。有一天我们果然爬上了最高峰的亭子 里。然而白云作怪,密密层层地遮盖了江和湖, 不肯给我们看。我们在亭子里吃茶,等候了好久, 白云始终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一无所见。这 时候有一个人手里拿一把芭蕉扇,走进亭子来。 他听见我们五个人讲土白,就和我招呼,说是同 乡。原来他是湖州人。我们石门湾靠近湖州边界, 语音相似,我们就用土白同他谈起天来。土白实 在痛快,个个字入木三分,极细致的思想感情也 充分表达得出。这位湖州客也实在不俗,句句话 都动听。他说他住在上海,到汉口去望儿子,归 途在九江上岸,乘便一游庐山。我问他为什么带 芭蕉扇,他回答说,这东西妙用无穷:热的时候 扇风,太阳大的时候遮阴,下雨的时候代伞,休 息的时候当坐垫,这好比济公活佛的芭蕉扇。因 此后来我们谈起他的时候就称他为济公活佛。互 相叙述游览经过的时候,他说他昨天上午才上山, 知道正街上的馆子规定时间卖饭票,他就在十一 点钟先买了饭票,然后买一瓶酒,跑到小天池, 在革命烈士墓前奠了酒,游览了一番,然后拿了 酒瓶回到馆子里来吃午饭,这顿午饭吃得真开心。 这番话我也听得真开心。白云只管把扬子江和鄱 阳湖封锁,死不肯给我们看。时候不早,汽车在 山下等候,我们只得别了济公活佛回招待所去。 此后济公活佛就变成了我们的谈话资料。姓名地 址都没有问,再见的希望绝少,我们已经把他当 作小说里的人物看待了。谁知天地之间事有凑巧: 几天之后我们下山,在九江的浔庐餐厅吃饭的时 候,济公活佛忽然又拿着芭蕉扇出现了。原来他 也在九江候船返沪。我们又互相叙述别后游览经 过。此公单枪匹马,深入不毛,所到的地方比我 们多。我只记得他说有一次独自走到一个古塔的 顶上,那里面跳出一只黄鼠狼来,他打湖州白说: “渠被俉吓了一吓,俉也被渠吓了一吓!”我觉 得这简直是诗,不过没有叶韵。宋杨万里诗云: “意行偶到无人处,惊起山禽我亦惊。”岂不就 是这种体验吗?现在有些白话诗不讲叶韵,就把 白话写成每句一行,一个“但”字占一行,一个 “不”也占一行,内容不知道说些什么,我真不 懂。这时候我想:倘能说得象我们的济公活佛那 样富有诗趣,不叶韵倒也没有什么。

1956年9月作于上海

转自:http://www.chinambedu.com/myco/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3015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