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游记 |
[游记]庐山游记 |
2007-07-16 ribenshi.com |
庐山游记 庐山,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里便有记载.而庐山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史记.河渠书>>:余 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庐山北靠长江,东北濒临鄱阳湖.山水相扣,形势独特,山光水色兼具,岚影波光并收 如水六一儿童节期间匆匆游览二日.行文纪念,愿与君共赏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明太祖 朱元璋 诸位或许要问,自古以来称颂庐山的诗文何止千万,为何如水单选洪武皇帝的这一首.这其实和如水刚到庐 山所观赏的景点---天桥有关. 所谓"天桥".是在千余丈深渊之上,对峙高崖的两块岩石,彼此相距一二十米.登临其上,观桥下溪水奔流,听 风过的呜咽之声. 关于天桥的传说由来却是不久.据说天桥是连接两山的石桥.元末农民战争时.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 大战.朱元璋初战不利,退入庐山.陈军穷追不舍.朱元璋刚撤过这天桥,突然间天降落雷,将石桥砸断.追兵被 隔绝在对岸.朱元璋得以免遭不测,赢得喘息的时间.收拾再战.终于取胜并最后得到天下.在天桥一侧据说还 留下朱元璋坐马的马蹄印. 如水眼神不济,无处寻觅那传说中能带来好运气的马蹄印.不过这天桥的传说倒是让我想起来另一个传说: 黄山一线天. 五年前如水游览黄山一线天时曾听到另一个关于朱元璋的传说:一线天有两个洞口.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 战事不利往一线天败逃.说来也巧,朱元璋败兵经过后,有一只大蜘蛛织网封住洞口.陈友谅追兵赶到后,看到 蛛网未破,认为朱元璋必然从另一条路逃走,于是追击.朱元璋逃过一劫,赢得喘息机会.得以东山再起. 单就传说本身而言,黄山的传说还有三分可信,而庐山天桥的传说................估计是朱元璋登基后一群溜须 之人所营造出来的所谓真天子百灵相助的鬼话.想当年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只有被张定边穷追围攻之祸,幸 有韩成易服投水代死以解危局.莫说不曾大败,就算是兵败也不可走入庐山.否则被汉军四面合围,恐怕要兵 无粮饷,插翅也难飞了. 撇开传说.天桥的确是险峻之地.所谓断处云雾可以悠游,人却断然无法过去,只能在云雾中幻想翱翔. 天桥对侧,便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所游玩的花径.所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径中有所谓白司马手书"花径"二字.不过看来也有可能是后人所作.为何?花径二字是用简体字所书.唐朝 有简体字? 如水曰:山峰名胜,皆有无尽传说.传说多半未尽是真,大可不必追根究底,一笑而过罢了. 自天桥往下,便是"谷多奇卉,春至即红紫灿然"的锦绣谷.先到据说是女涡娘娘补天所留下的巨石"好运石" 饶石而下,经"无限风光在险峰"和侧写"纵览石飞",深刻"豁然通达"的蟾酴石.便到了仙人洞. 仙人洞的得名就是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安史之乱时曾谐夫人在此避难.("吕洞宾"的名字由来于此:双 口得"吕";洞中之人,得名"洞宾")其地上有佛手岩,内有一滴泉,外自然是吕祖之像,香火缭绕.如水非道教善男 信女,礼貌之后向前游览.匆匆看过谈判台(蒋介石和宋美龄以及马歇尔将军在此喝茶交流)和御碑亭(洪武 皇帝为酬周颠仙人助平定天下之劳立碑纪念).上午的游历便到此为止. 匆匆吃完午饭,参观完政治意味较重的美庐和庐山会议旧址,便前去"三宝树" 所谓"三宝树",是庐山最古老的三棵大树.一为银杏,余二者为柳杉.银杏树龄为约1400年,水杉也有约400年 的历史.古木参天之下,人顿感渺小.不愧是庐山镇山之宝. 三宝树旁是香火甚旺的黄龙寺,再往下走则有"黄龙潭"和"乌龙潭".黄龙之水流势遄急,尽管落差不大但依 旧能感觉些许的气势.乌龙之水则分五条缓缓注入潭中.两者对比:一急一缓,一动一静,彰显无疑. 在黄龙潭清洗一番(在乌龙潭当然是不能戏水的哦)原路返回黄龙寺.登车折泛轱岭镇安歇.第一日 的行程便宣告结束. |
转自:http://www.ribenshi.com/forum/viewthread.php?tid=8457&extra=page%03D1&sid=hqkXwU2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