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红土地之行(四)-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中国科学院) |
[游记]红土地之行(四)-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中国科学院) |
2007-07-18 |
吃过中饭后,我们一行人继续向深山进发,下一个目标将是仰慕已久的黄洋界,不知为什么,去黄洋界的路上心情莫名的激动不已,仿佛朝觐者马上就要达到目的地的心情。苍峰翠谷悄寂无声,听不到一丝尘世的喧嚣,静谧得如同仙境。八百里井冈,黄洋界最为雄伟险峻。崎岖的盘山公路像阶梯一样逐级向山顶攀登,一路上山高壁峭、雄峰耸立,万丈深谷、陡不可言,气象万千,林海云海一处。难怪毛主席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也不知走了多久,一个拐弯后,突然眼前豁然开朗,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如同出现了桃花源仙境一样热闹了起来。黄洋界到了! 黄洋界海拔一千四百多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趁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在湘南作战之机,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扼守黄洋界的红军只有三十一团的两个连,每支枪只有三至五发子弹,情况十分危急。守山军民昼夜不停地在工事前沿堆积檑木滚石,埋布竹钉,深挖壕沟,构筑了五道防线。激烈的战斗打响后,红军发射了仅有的三发迫击炮弹,两发未响,一发正中敌指挥部,守山军民乘势枪炮齐鸣,喊杀震天,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已回来,连夜仓皇逃跑了。毛泽东在回师井冈山途中欣闻捷报,诗兴大发,随口吟成《西江月·井冈山》一词,抒发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畅快心情。在黄洋界保卫战76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来瞻仰昔日战场,别有一番风味。1929年井冈山失守后,哨口工事、红军营房均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解放后重新修建。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步兵旅的前身就是当年驻守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团。 沿着一条小路步行,一条横沟赫然躺在眼前,这便是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战壕。战壕外便是陡峭的山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敌人甭说端着枪,就算是空手也难爬上来。我立于战壕旁,仿佛置身于当年,看见了红军战士跃马横刀驰骋战场,山上山下硝烟弥漫,枪声炮声震耳欲聋……沿着另一条山路拾级而上,便有拂面清风阵阵扑来,但见石级旁林荫蔽日,幽宁恬静。行不多远,雄伟宏姿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出现在眼前。竖碑的正面镌刻着朱德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还有一座横碑,正面刻着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的手书——“黄洋界”三个大字。黄洋界上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那门具有传奇色彩的迫击炮了。站在黄洋界哨口工事上,抚摸当年一发炮弹建奇功的老迫击炮,身临其境,依稀犹听到当年黄洋界保卫战之隆隆炮声。每个人都想在这里留影纪念,每次摆好镜头以后都有人不断挤进去。 在黄洋界哨口下,导游指着山下一段崎岖小路说,毛泽东、朱德和井冈山军民挑粮走的就是这条路。山路看上去又窄又陡,如同一条细长逶迤前行的银蛇,不要说挑百十斤的粮食,就是空手行来也不易。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红军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与军民一道往返百余里,从宁冈挑粮上井冈山,经常在黄洋界大荷树下歇脚、聊天,中途还发生了“朱德扁担被藏起来的故事”。井冈山的领袖们就是靠挑粮小路上流淌的爱,把革命重新挑上山巅,把胜利挑上共和国庄严的城楼。 神奇的黄洋界,不朽的黄洋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原始链接:http://www.cas.cn/html/Dir/2004/08/26/3074.htm |
转自:33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