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哨口中最值得一游的是黄洋界。黄洋界是井冈山上最有名的一个哨口,当年著名的黄洋界战役就是在这里打响的。黄洋界地势高峻,当地群众称之为摩天岭。在这里放眼四望,群山起伏,层层叠叠。当年的哨口工事和上山小路还依稀可见。这里建有一座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由朱德书写。另一面镌刻毛泽东的《西江月 井冈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风,上有“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 我们先观看了黄洋界保卫战陈列室,然后去《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参观。 黄洋界哨口营房非常简陋,陈设极少。营房离哨口约有五六十米。 顺着指示牌的走向,我们步上斜陡的阶梯,向黄洋界哨口旧址走去,看哨口旧址简陋的工事,看黄洋界大炮(复制品)和檑木滚石,想象当日红军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有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发动群众,加强黄洋界哨口工事,凭险抵抗,英勇奋战,以小胜多,取得保卫战的胜利,想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不由感慨万千。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嶂,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哨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黄洋界是井冈山最险要的哨口。山峰海拔1343米,距茨坪17公里,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诗句,非常贴切。 黄洋界哨口居高临下,扼居山口,形势险要,工事沟壑还在,前面的红杉林就是敌人进攻的路线,据说当年没有这么多树,也没有现在的公路。难以想象这里曾经发生的战争何等激烈。 当年井冈山上的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是朱德,毛泽东是党代表,因此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又称为朱毛红军。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在1928年8月30日。当年朱毛红军主力不在井冈山,留守井冈山的仅有两百余人,湘粤两省国民政府军于是乘虚而入,组织了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黄洋界是必经之路,且地势险要,于是红军就在这里设防,敌人在山下,红军在山上,敌人是仰攻,所以难度很大,红军用檑木滚石居险而守,战局陷入了僵持状态。在打退湘赣两省敌军4个团多次冲锋后,危急中红军将刚修好的迫击炮抬来,炮弹仅有三发,于是炮手便向敌军团指挥部射击,炮弹由于受潮,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弹,当时情形万分危急,红军战士把最后一发炮弹,用衣服擦了又擦,终于炮响了,最后一发炮弹准确命中敌人指挥所,炸死了敌团长。敌人大惊,以为朱毛红军主力回来了,赶紧撤退,落荒而逃。井冈山根据地安然无恙,是役,当年的红军以200人的兵力,以少胜多,战胜了敌人四千人,保卫了红色政权。毛泽东闻报,诗兴大发,欣然挥笔写下了《西江月 井冈山》这首名词。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的著名诗句。 毛泽东的诗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实地看了黄洋界哨口工事,更理解了毛泽东“黄洋界上炮声轰,报道敌军宵遁”诗句的深长含义。当年硝烟弥漫、炮战连天的画面在脑海中映现。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力作。 在黄洋界,我们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朱德的扁担,这个扁担,是当年的军需处长制作的,上书八个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向外走看黄洋界有名的云海时,还看坡陡路窄的红军挑粮的小道,挑粮小道非常树木杂陈,显然废弃已久,当年,红军就是通过这条陡峭小道将南瓜和红米挑上山的。 看着“毛泽东、朱德挑粮走过的小路”,忆起小学时读过课文《朱德的扁担》,课文讲的就是这条通黄洋界山峰叫五里横排的小路上发生的故事,小路曲折蜿蜒,毛委员和朱军长常和红军战士一起,从宁冈挑粮上山。当时除部队外,还有800多伤病员及军政后勤机关工作人员需大量军粮,而黄洋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当时朱德年已四十多岁,战士看到他晚上计划作战大事,白天和大家一起挑粮,担心他弄坏身体而藏起他的扁担,朱德却又新削扁担并刻“朱德扁担,不可乱拿”八个字,一时传为佳话,人们编了红色歌谣:“朱德挑粮上山,粮食绝对可靠。军民同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有这样的首长号令全军,三军齐心,所向披靡。 黄洋界景点的云海很有名。参观出来,雨小多了,只是些毛毛雨,黄洋界景点入口处不远的山峰树木,隐约地在云雾中飘浮,一线似有似无的阳光,企图穿过云层。 据司机介绍,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一年365天中有217天是阴、雨、雾天。 因海拔高度和四面环山的影响,这里具有“夏天无酷暑、冬冷少严寒”的特点。而且苍茫林海、飞瀑流泉,是多种珍贵植物和野生动物生长和栖息场所,素有“天然动植物园”和“绿色宝库”之称。 然而,黄洋界云海并非经常可以看到,司机说了句文绉绉的话:“云海并非时时有的,今天却出现了。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你们真的是好运。”我们轮流着,拍了很多云海景致。 原作者:莹竹 来 源:梦影之园 共有100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告诉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