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心海南湖-蒙自游记

[游记]心海南湖-蒙自游记

2007-07-18    0873.info

蒙自是滇南的心,南湖是蒙自的心。
除了过桥米线和香甜的年糕,南湖是我对蒙自的第三个认识,这个认识也是我真正认识蒙自的开始。南湖是一个湖,又不只是一个湖,无论是对蒙自人还是对我。
之前就总听说南湖很美,记下了。这次到蒙自,我就住在南湖的旁边。
每个地方给人的感觉应该都是不同的,或新奇、或亲切又或是格格不入。天性中对陌生附带着的孤独感的抗拒,让人迫不及待地期待一种意外的亲切和接纳。于是潜意识里自觉不自觉地都会用力地去抹,去擦。但陌生所具有的那种发现价值的能力和优势是熟悉不可比拟的。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想象熟悉的陌生感会有怎样的力量。
南湖就能给人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在我才开始去接触她的时候,南湖不过是湖,一个不大的湖。除去独具代表性的瀛洲亭和周围的景致外,感觉像是昆明的翠湖,平静易亲近。不同的是南湖周围人不多,像初秋的落叶星星点点地路过。你可以随意地站在她周围的什么地方发上一天的呆,不必费心在人海中寻找落脚的位置;任意的自我,尽情地享受安全的自由……这些大抵都是因为蒙自人口不多的缘故。所以有了陌生大多是人造成的想法,和自然亲近总是比和人亲近更容易,更简单。
南湖位于蒙自老城南面,总面积41万平方米,水面30万平方米。旧时名草坡、草湖,原为城南一洼地,积雨水而成池。明初建文庙于东,以草湖为泮池,故又俗称学海。湖中的路、“菘岛”和“军山”是上世纪30年代初滇军独立第2团驻防蒙自期间,团长李菘组织所建。瀛洲亭是南湖内最重要的观赏古建筑。她始建于清康熙 29 年(1690 年),亭高22.4 米,为木结构,六角攒尖顶三层楼阁式重檐亭。顶盖琉璃瓦,黄绿相间,脊饰吻兽,宝顶耸立。内外装修富丽,画栋飞檐,整体造型挺秀,结构匀称,是清代园林建筑佳作之一,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园林建筑卷》。瀛洲亭还与它周围的景物一道,素被历代文人学士誉为“三山毓秀”。这些悠悠历史大概是南湖留给我唯一的陌生。
早晨,正午,下午,傍晚,夜晚,我走过南湖;迷雾,骄阳,蔚蓝,斜阳,星辰,我感受南湖;石栏,杨柳,小路,水榭,亭台,看似无动于衷,却已沧海桑田。远去的,亦真亦假的传说散在风中,随着她平静、摇曳和波澜才能明白她,明白蒙自,也明白自己。
不过就是一池水而已,何以为奇?小看她,你就将错过美好,留下遗憾。没有见过真正大海的人总是对水、对更大的水有种特别的憧憬。我喜欢把湖,无论大小都想成海,海能理解和容纳人放逐的思想和心,就像天空一样。喜、怒、哀、乐,或疯或傻一切恣意都理所当然。不需要什么深奥、什么哲理,生命的意义本用不必什么伟大的成果来证明,你可以快乐在空白的时间里。只有思想是人可以完全自由又自私的东西。
靠在柳树上,面对南湖自由地想。想熟悉的翠湖——晴空里飞舞的风筝,细雨中开满荷花的池塘;儿时在那里放生乌龟,少时在这里享受孤独的美;晨曦清悠小径上的漫步,夜晚迷离醉人的灯光……我知道怎样享受她给我带来的快乐,却从不关心她的故事,也未曾感激她为我排解了忧愁。因为在她身旁,我错过了感动,因为南湖,才看见翠湖留在我心里的东西。顷刻间,回忆化作一股暖流随心流过,我激动不已。
走进南湖,经过小岛和瀛洲亭。想着别人想南湖的感受。心里闪现某个人写下的这样一句:“南湖,碧水盈城,千家连滟,一塘荷花,藕榭清香。”庆幸于有人能找到如此贴心的形容,更多的时候我是相信语言文字永远赶不上心。南湖的温情仿佛是无限扩散的涟漪,拨动人的心弦,没有人愿意逃脱。抗战时期,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迁院于此,是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先生常游憩之地。其湖身娇小,却风韵依然,闻一多先生喻其为“纯朴秀丽的农家少女”;陈寅恪因南湖而泛起了乡愁,留下了如此诗句:风物长宜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犹明灭,楼上笙歌杂醉醒。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朱自清先生偏爱湖边清幽的夜晚,平静的心情,月下的遐思都让他(在)这里感受到荷塘月色一样的景致和心境。在《蒙自杂记》中写到:“南湖的水、树,菘岛的荷花、荷叶;南湖的三山、小亭、石桌、石墩……你看:湖水溶溶滟滟,由加利树高大参天,其中三山曲折幽静,土堆、小亭‘回旋起伏,树木掩映’,总是让人有点余味可以咀嚼。”
依此看,外来的人们对南湖的感情虽不相同,但感觉是相似的。它是一个思念的起点,是在人心海泛起涟漪和浪花的那一颗石子。
从前,南湖是蒙自老城的中心,现在,南湖把蒙自城分成新旧两边,新城区大气端庄,老城区温馨热闹。但说到蒙自的根和近几百年的历史文化,那就只有从南湖开始。蒙自的兴衰,就藏在那些许陈旧,略显拥挤的老城和这一池碧水泛起的涟漪中。周围,希腊人的哥胪士洋行,海关遗址,法国花园,还有抗战时期著名的西南联大的校址……都是蒙自近代辉煌的记号,见证着这个城市经受的两次文化冲击。而蒙自的文化也正是由此而扩散开去的。
南湖晴朗的早晨,特别精神。我习惯地沿着湖无目的地走,一路上,我不断遇到晨练的蒙自人。我很诧异地发现有人在湖里冬泳!因为昆明已经没有可供人们露天冬泳的洁净水面了,翠湖和滇池都不具备那种条件。他们从离岸不远的小岛出发,在岛和岸边来回。虽然蒙自较昆明气温要高些,但冬天温差是很明显的。在哥胪士洋行的广场上,有一群人在很认真地跳舞,她们服装整齐且训练有素。走近才知,是蒙自地区老中青健身舞蹈协会的,他们在蒙自小有名气。会长王阿姨很热情,跟我说他们舞队在蒙自和其他地方参加各种演出活动的经历,还把随身带着的“全国巾帼健身队”锦旗展现给我,那是他们的骄傲。其实,生活的快乐很平凡。转过身,我在湖边看到了不少鱼杆,居然有人钓鱼?一位老人抬着鱼杆正出神,我很好奇,凑过去问:“钓得到鱼?”“当然。这一季天冷,鱼不出来了,所以不好钓。要是夏季,那可是不得了!”老人回答。大多数钓鱼的人,不是瞅着湖面发呆,就是抬着鱼杆四处观望,并不专心于鱼。其实这已成为一部分蒙自人的习惯了,只钓南湖晨曦美,其意不在水中鱼。他们每天早晨7点就抬着鱼杆到湖边坐上两个钟头,然后就回家吃碗米线当早点。
我在老人的身边坐下,试图感受他们的感受。石堤把湖分成东西两边,一边大一边小,蒙自人从前称大海小海。据说,在1938年以前,大海的北半部和小海的西北角,每逢盛夏,荷花红的、白的散布镶嵌在碧绿的荷叶中,甚是美丽;微风中清香阵阵扑鼻而来,很是醉人。含苞欲放的白莲,一经当时有名饭店里大厨的妙手,就变成一道应时的名菜——拖白莲。那可是城里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大海常年不干,小海比大海地势略高,从前每年旱季都要干涸一次,据说里面还可以捡到螺丝。大海里曾产乌鱼、鲤鱼、鲫鱼,其中乌鱼最有名,有人说就是过桥米线里的那种鱼片!
“早期的南湖公园,在蒙自东门外,东面紧接哥胪士洋行,西与原省立蒙自中学(今蒙自一中)隔水井为邻,南临学海,北靠城墙,规模不大。园内有一幢两层的红瓦小洋楼。那时,在公园西测围墙边放了一只大铁笼,里面养了好几只绿孔雀,不收门票,任人自由观赏。那时父亲专门从新安所领我去看。”老人回忆说。
南湖是蒙自人心中最温润的一部分,岁月的微风将南湖温润的涟漪荡到了人们的心里,而人们又用心中泛起的涟漪浸润着每一个平凡和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切有似柔细的春雨无声地润泽着花开的季节一般,当一

转自:http://www.0873.info/Html/hhinfo/mengzi/fjms/mzwx/21893679.html35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