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井冈山之行 |
[游记]井冈山之行 |
2007-07-16 sh.cn |
井 冈 山 之 行 因为年轻,选择远行。 在大家的盼望中,终于迎来了井冈山之行。3月21日,南汇区青干班的老师、学员们,强忍住一夜的颠簸,只为赶往那绵延五百里的井冈山。井冈山,不仅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地,更是见证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一座不朽丰碑。峰峦叠嶂、松杉葱茏。井冈山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一片浓得抹也抹不开的绿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到这就是当年那国民党反动派鞭长莫及的偏远之地——巍巍井冈山;然而这里一处处旧址,一块块石碑,乃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又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里是革命圣地井冈山。 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我们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地——黄洋界哨口。正是在这里,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溃了敌军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毛泽东闻讯后,欣然吟写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讴歌了井冈山军民团结战斗取得的胜利。 黄洋界位于茨坪西北面17公里处,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5大哨口之一,海拔1300多米,是大小五井通往宁冈县的唯一通道。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山颠,如今已听不到隆隆的炮声,只有阵阵的松涛声伴着游人的脚步。在山崖边,一门仿制的迫击炮及一些按原貌恢复的滚木垒石,静静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艰辛与残酷。 如今,我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声震天。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后横竖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的讲述着69年前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我的左侧不远处,那棵毛泽东、朱德挑粮上山时曾歇息过的大树,如今枝繁叶茂,容光焕发。此刻,我仿佛能依稀听见毛泽东那浓浓的湖南乡音,能看见朱德那根有名的青竹扁担。那三尺长的扁担,难道仅仅是挑的粮食,又何尝不是挑起了革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 位于市区北山的革命烈士陵园内,陈列着1万多名革命烈士名录、边界党政军领导人照片和老红军骨灰,还有130多块由领袖人物、红军将领和知名人士书写的诗词碑林,有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何长工、伍若兰、贺子珍等19座历史人物组成的雕塑园。走出烈士陵园,我们回头望去——山顶,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井冈山几乎所有的景点都与那段红色历史有关,黄洋界、小红军医院、三湾毛泽东旧居等等,有的是曾经发生过激战的地方,有的是练兵场,有的是伟人曾经住过的地方。如今硝烟散去,后人在几十年后旅游经济发展起来之际,纷至沓来,一片祥和景象。 巍巍的井冈山,孕育了中国革命,也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二十四个字是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实质。井冈山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她有着一代又一代忠诚的传人,就像井冈山的杜鹃花,每一年的春天都会在春风中绽放。 |
转自:http://res.nh.edu.sh.cn/nhedugx/more.asp?name=myyilin&id=12162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