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三叠泉 |
[游记]庐山三叠泉 |
2007-08-30 tuniu.com |
"云雾茶,三叠泉,庐山茶泉两相宜。"三叠泉,位于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据《桑记》记载,三叠泉之水,"出自大月山下,由五老背东注焉。凡庐山之泉,多循崖而泻,乃三叠泉不循崖泻,由五老峰北崖口,悬注大磐石上,袅袅而同垂练,既激于石,则摧碎散落,蒙密纷纭,如雨如雾,喷洒二级大磐石山.汇为洪流,下注龙潭,轰轰然万人鼓也"。泻泉如喷雪飞银,似万斛明珠,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堪称天下第一飞泉。 三叠泉落差为155米。一叠直垂,水从70多米处一倾而下,远看似雨雪交加,近观似大雾弥漫;二叠高约50米,跌宕奔涌,带起散珠细雾,凌虚而下;三叠又长又阔,洪流倾泻,如玉龙直闯潭中,激起滚滚波涛浪花,在山色空濛中,犹如一幅生趣盎然的水墨画。古人在《纪游集》里描述为:"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五老峰北嵯峨巅,龙泉三叠来自天。"三叠泉既然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飞泉,何以唐宋各家大诗人的诗词著作中均未写它呢?李白笔下的香炉峰飞泉比起三叠泉来,实在逊色得多了,李白为何不咏三叠泉?宋代大儒朱熹在庐山讲学的白鹿洞书院,离三叠泉并不多远,然而他也未曾欣赏到三叠泉的壮景。据考证,其原因是因为那时三叠泉尚未被人发现,它还隐藏在名人墨客脚力未到的青峰翠嶂之中。大约在宋绍熙二年(1191),三叠泉被一樵夫发现,于是传播开去,轰动了庐山内外。此时,朱熹已离开庐山9年了。当他得知庐山上还有如此奇伟飞泉而自己因年迈力残而无法再能观赏时,遗憾不已。他让人画了一幅三叠泉的图画来欣赏,仍感叹说:"自闻此新泉出,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溅雷喷雪,发梦寐也。"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于明正统三年(1438)8月21日考察了三叠泉,他在游记里记述:"……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堕去也。……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自三叠泉被发现之后,诗家名流竞相观赏,给三叠泉题咏歌赋,留下了无数的精彩篇章。宋代诗人白玉蟾在《三叠泉》诗中有"九层峭壁划青空,三叠鸣泉飞暮雨"之句。元代诗人、画家赵孟頫诗云:"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后来有人认为众多吟咏三叠泉的诗画都未能尽意,干脆说:"无人知此胜,来往水精灵。"也有人书以"色、香、味"三字来概括之。然而,明代名诗人王世懋却对它作了真切的记述:"三叠泉从山南最高处,冉冉盘空而降,初级如云如絮,喷薄吞吐,流注大盘石上。水石冲激,乃始滢洄作态,珠迸玉碎,复注二级石上,汇为巨流,悬崖直下龙潭。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直入山足,森然四垂,涌若淋汤,奔若跳鹭。其声则蕴隆之候,风掀电驰,霆震四击,轰轰不绝。又如昆阳、巨鹿之战,万人鸣鼓,瓦缶相应,真天下第一伟观也。" 清代黄宗羲游三叠泉后记述了沿途的路径艰险:"倚壁有小径,出荆刺之下,遇其绝壁,则涧中,涧水不测,则攀危石而过,登顿怒涛间。……至泉下,劳悴则十倍矣。"今日游三叠泉虽无淌涧水、出荆棘之虞,但路径仍艰险,车不能达,需步行登临,所以病残年老者多有望泉兴叹之憾。但三叠泉的壮观和魅力使它成为庐山揽胜的一个重要景点,福州茶泉的一大资源。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发表于 17点07分, 推荐给好友 hourglass 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652442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