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看不完、说不尽的观音桥……-庐山游记-庐山旅游

[游记]看不完、说不尽的观音桥……-庐山游记-庐山旅游

2007-07-23    51763.com

象一块翡翠镶嵌在庐山的山南幽涧中,是那样的晶莹剔透,巧夺天工;又象一首交响曲日夜演奏着山水的心声,是那样的动听,千古不息。
观音桥,我来了……
在三月的霏霏细雨中,我伫立桥头,眼前山色空濛,脚下急流咆哮。从五老峰、汉阳峰,太乙峰诸峰奔腾而下的溪水逶迤而来,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三峡涧,正所谓:“汇二十四水为一流,集二十四潭为一涧”,其声势,其气派明末清初的屈大均一语道尽:“二十四潭争一桥,惊泉喷瀑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
庐山以瀑布而闻名于天下,瀑布众多而形态各异。三峡涧的瀑布象又多又散,象一串串珍珠洒落在山间。瀑布尽头为水潭,二十四潭,潭潭有名:送子潭、揽云潭、恋情潭、雪涛潭……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玉渊潭了。光听这些潭的名字就足以使人遐想连翩。
庐山的绝胜佳境从来就不乏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名人大家的引吭高歌。宋代张孝祥题《玉渊潭》:“灵源直与上天通,借路来从五老峰。试倚栏杆敲拄杖,为君唤起玉潭龙。”诗情豪放,浪漫率真;清初王士禛在《三峡桥》中写道:“众流汇三峡,峡门扼其吭。建瓴沸惊湍,排空削层嶂,石激水斯怒,水横石愈壮。水石终古争,怪奇纷万状”诗风飘逸,气象万千。
观音桥就横跨在三峡涧上。千百年来,阅尽人间春色,洗尽俗尘铅华。如弯月,似彩虹,恰如苏轼在《栖贤三峡桥》诗中写道:“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观音桥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典范之作。建于宋朝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桥长20米,宽4米。站在桥下,仰望十多米高的弧形桥拱,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没有机械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将105块各重一吨的花岗岩石块巧妙地相互扣锁在一起,历经千年而不倒?
难怪,观音桥能跻身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桥与涧水,一为静一为动,相得益彰;一为人工之造,一为自然之物,和谐完美。我想:假如我们人类的所有建筑、所有的活动都不会破坏自然环境,那是何等的幸事啊!
观音桥一带山水形胜,修竹、嘉木,清泉、碧潭竞奔眼底;而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往事,历代名人在此活动的身影,也会从记忆中纷至沓来。
观音桥原名三峡桥,因跨三峡涧而得名。涧以三峡名之,是苏辙把它比长江三峡。水流激荡,山谷轰鸣,状如长江三峡;观音桥又名栖贤桥,是因为此处历史上有著名的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一--栖贤寺(另四座为开先寺、秀峰寺、万杉寺、归宗寺)。栖贤寺早在公元489年就建成,背*石人峰,五老峰、汉阳峰历历在目,景色绝佳。至于观音桥的得名,是清末有人在桥头建起了一座观音阁,从那时起,观音桥的称呼就一直延续至今。
曾有多少人在此流连忘返,又有多少人为之赋诗讴歌,恐怕是数不胜数。官服、袈裟、布衣……点缀着幽邃的山谷,迤俪而行;桥上寺间,听水击苍石如雷鸣,观瀑布飞坠似雪崩,那该是怎样一种心情?
“无人会,登临意”,就象我此时此刻站在桥头,仿佛站在历史与现在的交*点上,有一种恍惚的感觉……
我的眼前浮现起一个伟岸的身躯--周总理。1961年,总理就在我现在站的位置,和一个11岁的放牛女娃合影。总理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把微笑永远留在了这青山绿水之间,留在了人普通老百姓的心里。
我似乎还看到了冯玉祥将军那军人特有的身姿。1936年,他来到观音桥,深深地陶醉于这里的奇山美水。于是手书《墨子篇》,镌刻在玉渊潭边的石崖上,字大如斗。
还有苏轼、苏辙、朱熹……谁不是历游名山大川,也不禁为此处的山水而倾倒。文思泉涌,挥毫泼墨,终成千古佳话……
离桥不远,有“招隐泉”,别看其貌不扬,名气却很大。传说唐代茶圣陆羽到栖贤寺一游,偶遇此泉。他掏出陶杯,满斟细品,顿觉泉水清冽,香中有甜。他兴奋地取水回寺烹煮云雾,茶水清亮,芳香四溢。于是他评定此泉为天下第六泉。我拿起水瓢,舀了一点品尝,清润中有一丝甜,但感觉和庐山的山泉没多大区别。是不是我没鉴赏能力还是此时的山泉已不同于一千年前了?我甚至怀疑是陆羽对庐山的“偏心”:经他评定的天下第一泉--谷帘泉也在庐山。但不管怎么说,庐山山美水更美,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吧。
该看的没看够也看不完,该说的说不尽也没法说。带着三峡涧醉人山水佳景,走出观音桥厚重的历史氛围,我回到了都市。我知道,观音桥,你注定是我一生的影子……

转自:http://www.51763.com/ReadNews.asp?NewsID=45248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