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主次结合 陶瓷文化遗存与明清古建筑群是景德镇历史文化遗存的两大主要内容,其中前者是反映历史文化主题的主要内容,在规划布局上应注意突出主题,主次结合。对于各项文物古迹的处理,不仅要看它历史价值的高低,还要看它在历史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在规划布局中的需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取,实行全面保存与重点保护利用相结合。 建设古陶瓷博览区是体现“主题”的一个重大措施,其内容当然是有关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中的各个方面。博览区规划把明清建筑与陶瓷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博物馆里的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是从当地及邻近地区迁移来的。这些古建筑有和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其散处于偏远地区,难以保存,更无法利用,迁移到博物馆内均用作陶瓷文物陈列室、画坊、接待室等等,与陶瓷文化主题密切结合;此外,在迁移这些古建筑时也注意了多样性和典型性,选择了闾门、祠堂、不同等级官僚的宅邸和一般民居等多种类型的建筑,使人对当时的社会概貌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三闾庙是明清古建筑最集中的地段。规划考虑成片保护建筑与环境风貌,拟开辟为“庙会”形式的明清民俗博览区。在这里可以销售丰富多彩的陶瓷新产品,可以安排绘制瓷板像的店面,安排制作具有明清民俗特色的工艺美术品、日用器物的手工业作坊和商店,安排明清古籍、书画、金石、装帧、印刷等行业的店面,以及具有明清特色的饮食、小吃、茶室与说唱游艺项目。这样就能将古建筑的保护与突出陶瓷文化这一主题密切结合起来。 ②古今结合 为了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文化内容并突出其主题,不仅要完善保护和恰当利用原有的古迹,也还需要重修某些已毁的古迹或新建一些必要的工程,应将相关的现代建设成就纳入,形成一个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体系,以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例如:珠山御器厂的龙珠阁在景德镇陶瓷历史发展中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今后有条件时应予以重建。又如,前述之古陶瓷博览区的兴建,就是系统地再现景德镇古代制瓷工艺和陈列历代陶瓷作品的一种必要的方式。此外,解放后新建的现代化瓷厂以及陶瓷考古、陶瓷科研、陶瓷教育、陶瓷外贸与展销等机构,对于全面反映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③专业考察与普及教育相结合 景德镇是专业人员进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历史考察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向广大人民群众与国际友人宣传介绍祖国历史文明的重要场所。规划布局要为专业考察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古窑址下有大量珍贵的古瓷片,今后如何发掘、清理、收藏、陈列和利用,应在规划中有所考虑,并在适当地点建造古瓷片库和整理、研究、陈列用房;在普及教育方面则应采取通俗方式对古迹进行解说。又如,把三闾庙建成明清民俗博览区,使其既是人民大众最受欢迎的传统商业区,又是专业人员考察研究的重要基地。 ④历史文化与自然风景相结合 景德镇有不少自然风景资源,包括山水、森林、溶洞等,构成了丰富的城市园林绿化与风景绿化与风景游览系统,为全市人民的文化休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编制古城历史文化体系规划时应注意与城市园林绿化与风景游览系统相结合,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补充,有助于突出和发挥历史文化主题。例如东埠至高岭的古道上有很好的山水林木,应妥善保护,作为高岭古矿区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参观高岭古矿区的游人增加自然美的享受,减少途中的疲乏;又如,古陶瓷博览区坐落于80公顷的茂林之中,并与78公顷的森林公园相毗连,环境古雅幽静,使陶瓷历史博物馆大为增色。但是,景德镇的城市园林绿化与风景游览系统的规划只宜与历史文化体系规划相互结合而不宜合为一体,二者各有其内容与要求,如果勉强合为一体,会使内容庞杂而冲淡历史文化体系的主题。 ★ 城市存在主要问题 (1)历史建筑年久失修,部分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被不合理占用。这些历史建筑的价值急需重新定位并加以利用。 (2) 新建建筑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制约,对老城区传统风貌造成破坏。老城区的传统建筑以2层坡顶砖木结构建筑为主,近年在老城区中插建了不少多层、大体量的建筑物,不仅破坏了老城区的低矮平展的街区面貌,还改变了老城区的步行弄巷路网结构。 (3) 老城区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 (4) 老城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过大。缺乏社区公共空间。居住环境较差。 (5) 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影响居住环境质量。 ● 规划篇 ★ 城市总体规划史 秉承灿烂的千年历史,延续光辉的华夏文明,成为景德镇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建设的一贯出发点。建国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立足市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强城市建设,把城市规划工作列为重要内容,自1955年至1985年,曾经先后做出过11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包括历次修编和调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景德镇被国家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1957年6月上旬,市建设委员会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1956-1967年)》。方案确定景德镇市城市性质为“以瓷业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其发展规模为“1967年25万人以上”;“面积由原来城区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93.524平方公里(包括山地、河湖、道路)”。主要布局为老城区分为机关行政区、生活区和工业改造区三大片,老城区东面八公里为新工业区,沿南河北岸呈矩形,开辟宽30米的主轴路(今珠山路)、马鞍山路、东一路,形成东西向交通干道,以珠山大道、中山路和中华路为主干道将上述各区联为一体。但因部分经济指标过大,超出了地方政府能够承担的的经济负荷,规划目标未能完全实现。 1957到1975年6月在前面方案的基础上,先后修订编制了8个城市规划方案,就地方铁路的走向,如何分散老城区工业和人口,建立卫星城镇等问题分别做出了规划。 1962年形成的第九修改方案指出:工业发展应以瓷业为主,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陶瓷工业基地和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 十年动乱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完全中止,城市建设进入完全的混乱状态。 1975年6月以后城市规划工作逐步恢复,当年10月结合皖赣铁路站场建设,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76-1985年)》,此后进行了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