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无蚊村 |
[游记]无蚊村 |
2008-05-22 baidu.com |
无蚊许家全村40多户人家,200余人口,据传是东晋道士许逊真君的后裔。据许家族谱记载,唐末时,许真君部分后裔迁到龙虎山焦坑定居,以打猎捕鱼为业。老祖相一公打猎到到此,早上将饭筒挂于树枝上,中午时饭仍有余温,认为此地有神灵之气, 是居家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来。至今已衍嗣40余代。村民历来以打鱼、种地为生,现在以旅游业和种田为主业。村子面积不大,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出入主要靠船筏。由于一年四季没有蚊子,所以历史以来大家都叫它“无蚊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第一奇村。村里为什么没蚊子? 有的说是村子地理环境好,后山又有一个巨大的蝙蝠洞,成千上万只蝙蝠,交子吃得干干净净,别处的蚊子也不敢 轻意“光顾”;有的说村内种了许多樟树、桉树和竹柏,树的气味混合产生强烈的驱蚊作用。但村里更多的人至今只相信“张天师驱蚊孝母”的神话是无蚊的原因。相传800多年前,三十代天师张继先陪伴母亲来仙水岩游玩散心,夜间投宿许家村。时值盛夏,天气 炎热,蚊虫甚多,张母被蚊子咬得遍身红肿,责怪儿子不孝无能。天师忙请母亲息怒,随即口念咒语,手中宝扇轻轻一挥,村里的蚊 公蚊婆,连忙拖儿带女,逃出山窝。从此,村里再也没有蚊子骚扰。 2. 蚊虫的嗜血本性自古以来都令人憎恨。晋代傅选就曾作了一首《蚊赋》历数蚊子的罪恶祸害,可说是一篇嫉恶如如仇的讨蚊檄文:“众繁炽而无数,动聚众而成雷。肆惨毒于有生,及餐肤以逆疗肌。妨农工于南田,废女工于杼机。”宁代范仲淹感于蚊子的猖獗,也写了一首小诗《蚊》,将蚊子的劣迹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要问前程。”清代的赵翼在被蚊子呆咬后,愤怒写下《憎蚊》:“其如簪我肤,嘴微偏善刺。”那么,张天师孝母而驱蚊,使这个小小的村子一年四季无蚊虫侵扰,那该是多么的让人惬意啊!所以这个传说至今仍为村里百姓津津乐道。当然为什么没有蚊子,也许答案还止这此,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进村探秘,揭开更实际,更科学的谜底吧。 3. 这块石头是进村必经之处,又是观看“九虎一龙壁”和“仙岩”的最佳位置,所以,历来许多人如乾隆皇帝、历代天师 、明朝宰相夏言、徐霞客、王安石都在此坐过,在此数过有几条龙虎,作画呤诗。元代文学家揭傒斯就曾与一帮好友在此一饮酒观景,一边信手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龙虎山》。诗中曰:“南溪流水是闽山,北阴重岩出汉关。自领名山司洞府,别开真境近人寰。池台如在琼花里,门巷多从翠竹间。把酒题诗须尽日,人生最乐是幽闲。” 4 许氏门楼:门楼原是氏族祭祀祖宗、天地的地方,后发展成具有宗族色彩的公共活动场所。这个门楼始建明朝永乐年间,清朝乾隆时重修,并御赐“高阳世家”匾额。
|
转自:http://hi.baidu.com/457469515/blog/item/b0fed42f7b01ed391f3089e9.html2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