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满城汉墓精品文物系列娱乐 梳妆 盥洗器展 |
[游记]满城汉墓精品文物系列娱乐 梳妆 盥洗器展 |
2008-06-10 17u.com |
满城汉墓精品文物系列医药 计量器展—河北省博物馆大型考察报告专题(11) 满城汉墓精品文物系列兵器及农具展—河北省博物馆大型考察报告专题(9) 分类:行走见闻标签:游山玩水旅行攻略图片名胜古迹 1-汉代彩陶 2-彩绘陶盆:夹砂粗灰陶。大敞口,平折沿,浅腹,圜底。彩绘以黑色涂底,再用红、白、蓝、等色描绘出各种纹饰。口沿饰红彩三道,内壁纹饰分为三部分,上部和底部绘鹭、鱼纹或云气纹,中部在二周红彩之间填绘由云气纹、带纹等组成的一个彩带。画法生动活泼,趋于写实,表现了汉代画工的高超技艺。彩绘盆共出12件,纹饰大同小异。 3-四乳兽纹铜镜和蟠螭纹规矩铜镜:西汉铜镜在制作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西汉初期至武帝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规矩镜成为最精美的类型,纹饰以四神为主,图案有四神、动物、禽鸟及群邪、羽人之类,活泼生动。纹饰布局突破了“心对称”古样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新风格。此外,“透光镜”的出现,也给汉代铭文镜带来极大光彩。四乳禽兽纹镜,亦称螭形镜,有四乳四虺纹、四乳四神纹、四乳禽兽纹等,流行于西汉后期。这些铜镜多用平雕,以连弧纹作边饰,镜面平,镜边较简略。 4-铜盒 5-铜朱雀衔环杯:作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间兽背上。朱雀展翅翘尾,喙部衔一大玉环。兽匍匐状。昂首张口,四足蹬于高足杯的底座上。高足杯豆形,粗把,喇叭形座,雀腹夹在两杯口之间。朱雀通体饰羽纹,杯饰柿蒂纹和卷云纹。通体错金,并镶嵌绿松石共30颗。出土时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推测为化妆品。 6-窦绾铜印:方形,两面印,无印钮,中为长方形穿孔。高0.8厘米,边长2厘米,从铜印铭文,知其名为窦绾,字君须。“窦绾”之名,未见于史书,她死于何时,无记载可查,但从2号墓出土的大量五铢钱判断,入葬的时间是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后。至于该墓年代的下限,则由于出土“口山祠祀”封泥而得到可靠的论据。“祠祀”是“太常”(九卿之一,主管宗庙礼仪)的属官,武帝太初年改“祠祀”是“庙祀”。由此可见,窦绾入葬的时间应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前。 7-窦绾铜印印文 8-铜匜:古代一种盥洗器。《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匣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多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无足的很象瓢。战国的匜都没有足。 9-“常浴”铜盆和搓石: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就已养成洗脸、洗手、洗脚的习惯。但当时把“洗澡”称为“沐浴”。“沐”是指洗头,“浴”是指洗身。到了汉代,人们不仅认识到沐浴不仅能洁身解乏,而且还具有医疗保健作用,如“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之说。沐浴已作为一种讲究个人卫生的文明风俗而流传下来,并受到养生家的重视。 在汉代,沐浴还被写进了法律,“吏五日得一休沐”(《礼记·玉藻》),官府每五日给官员放假一天沐浴。 10-铜说唱俑:2件,风格基本相同。均坐姿。高髻,戴圆帽,着错金云纹右衽衫,袒胸露腹。大眼睛、高颧骨、尖下巴,张嘴嘻笑,表情滑稽。其一跽坐状,左手扶膝,右手上扬;一盘腿而坐,双手置于腿上。二者均为倡优人形象。 11-错金银铜豹:属于古代镇器,通高23.9厘米,长40. 1厘米,除头向相反外,形体和各部分纹饰均相同。神兽昂首侧扭,圆颈直竖,前胸宽阔,两肋生翼,臀部浑圆,足如钢钩,后尾斜垂呈花边状,腹底均铸有铭文,记载器物涛造的年代、官吏、工匠的名称。该器全身错银,勾勒出卷云纹为主体的装饰。兽头部有一角后弯,双睛凸出,利齿交错,长舌上伸,似在咆哮,使双翼神兽集威武勇敢、矫健敏捷于一身,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转自:http://ct.17u.com/blog/article/37940.html5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