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燕下都地处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的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即今天的高陌乡及周边一带,1961年3月,燕下都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句歌词与一段历史 有些时候,一句歌词就能代表一片地域和一段历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即是如此。初春的一天,我走上中易水渡口,站在了壮士荆轲当年出发的位置,2000多年前凝重、悲壮的氛围依稀再现:战争乌云笼罩天空,河水冰冷刺骨,枯枝败草迎着寒风摇曳,人们引吭高歌泪流满面,荆轲昂首踏上漫漫西行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被《史记》记录了下来,易水渡口也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凭吊英杰的圣地,更使得无数文人骚客吟咏不绝。 离渡口不远有个燕子村,村边的燕子塔是后人为纪念荆轲刺秦王的主要策划者燕太子丹所建,塔高16.5米,8角13层,玲珑秀丽,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易水河东北有一座巨大的土丘,名武阳台,是燕国君主的宫殿遗址,即燕国国君处理政务、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只能凭借对历史的追寻和想象,揣摩当时建在这座土丘上的宫殿之雄伟壮观。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土台高出地面11米,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10米,又谁知它被历史的风风雨雨削去了多少米呢? 燕下都最具盛名的当属古城墙遗址,即后人所说的夯土城墙,其东西8300米,南北4000米,虽经2000多年岁月沧桑和风雨剥蚀,依旧巍然挺立,古朴典雅,这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战国古城墙。 历史在燕下都留给我们的又岂止上述区区几种!古城墙两侧易水河边,除了平畴的农田,便是村舍,从历史地理概念讲,它们均在燕下都都城的范围里。据说无论农田还是村落,都埋藏着无数宝物,耕地、拆房发现刀簇、钱币、瓦当甚为寻常。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燕下都共出土珍贵文物十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宝级孤品。 体悟燕文化 悠久的历史,壮丽的河山,孕育出了灿烂的燕文化,而燕下都正是这一文化的中心。我们只有收敛起走马观花的浮躁,跨越时空用心谛听,才能感受到燕文化的魅力。 燕昭王在燕国内乱纷争、国势疲弱的形势下,“千金买骏骨”,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燕国始有昭王中兴,有能力与诸侯分庭抗礼;荆轲自知以一人之力行刺秦王乃以卵击石之事,但仍视死如归。于是,礼贤敬能与慷慨悲歌便构成了燕文化的主要特征。走进易水如同走进了一卷史册,前人的侠义精神感染了后辈,后辈又把对前辈的尊崇、追思化作对生者的惜爱救助,崇德济善、珍视和平渐渐成了燕人的集体意识,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大批燕人广辟杏林,精研悬壶之术,涌现出不少国手医师。 近几年,高陌乡等地在河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保护和开发燕文化的力度;为古城墙遗址加筑防风防雨的设施,重新修缮荆轲塔,并依据典籍的描述在燕子塔对面重建黄金台,黄金台附置燕文化展厅,内有青铜器、陶器、货币、兵器等分类,一有游客来临,即有黄金台的乐队以古燕礼乐相迎。此外,战国城、荆轲公园的建设也将相继进行。 临别之际,我们再次伫立中易水古渡口,此地所在的高陌乡已是华北平原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一座大桥连接南北,桥下水流舒缓,清澈见底,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让人感受不到一丝寒意,河水两侧水草丰茂,白杨林夹峙两岸。纵目远望,一道道绿色走廊郁郁葱葱,春意无边。易水仍是易水,虽时不同,境不同,人不同,心不同,古时的苍凉、肃杀之气亦不复存在,但此行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告诉我,义重于生的魂魄从来都充溢其间,而“尊重人才”、“树立正气”等村风民尚,不也正是燕下都的劳动者们赋予燕文化新的特质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