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茶乡行之二:基诺山(攸乐山) |
[游记]茶乡行之二:基诺山(攸乐山) |
2008-05-22 sina.com.cn |
基诺山,是基诺族世代繁衍生息之地,位于州境中部略偏东侧,面积为622.9平方公里,是景洪市辖区内一个有名的山区。我国的基诺族,大部分聚居于此。 基诺山,古称攸乐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基诺山的古名,《普洱府志》中有着一段纯系传说的记载:“旧时武侯遍游六山(指六大茶山——笔者),留铜锣于攸乐,置芒于莽芝,埋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其山。”昔日之攸乐山,似乎是依孔明留铜锣于山内而名。但史书上并没有孔明南征到过西双版纳的记载。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无本民族文字。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诺山一名,属当地基诺族语。“基”是舅父;“诺”是后代,“基诺山”就是舅父后代一说。究其地名来历,可知这片山地确系基诺族故土。 基诺山位于无量山余脉,连绵起伏的山峦中,没有雄伟山峰,境内最高的亚诺山,海拔1691米,其他许多山谷的海拔都在900米左右。年最高温度高达39℃,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常年高温、多雨。 基诺山自古产茶。被人称为云南古代第一部风物特产百科全书的《滇海虞衡志》中记载说:“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府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以上所说攸乐,即今基诺山,檀萃将基诺山排在六大茶山之首,是因为基诺山当时的茶叶产量高达1500多担。民国年间人士张肖梅,在其所编的《云南经济》第十二章第一节中也说:“大山茶以倚邦、易武、曼撒、架布、曼专、莽芝、革登、曼松、攸乐等处最著,而以攸乐为中心”。 基诺山的茶叶在历史上曾享有盛名,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后来傣族土司统治基诺山区。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地方政府催缴贡赋。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人民为了反抗地方政府的残酷压榨,在操腰的领导下,团结哈尼、瑶、汉等族人民,同地方政府的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最终迫使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但1942年后,基诺族遭政府的镇压,茶园因之荒废,产量锐减,到50年代中期仅产茶叶三四百担。 基诺山的深山密林内,分布着40多个基诺族村寨,聚居着17000多人。新中国建立初期,基诺族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氏族社会痕迹,处于从原始社会末期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目前,基诺族虽然已实现了跨世纪的飞跃,但散发着原始气息的民风民俗仍有踪可寻。在基诺山区还有氏族大家庭共居的长房遗迹,还有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公房”遗址,还保留着剽牛古俗。在偏僻的地方,还会见到树叶信和不少古代遗风。这块我国基诺族的聚居地,是研究基诺族社会历史、领略基诺风情的唯一去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c50f701008qd7.html3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