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老驴”游记之十二 |
[游记]——“老驴”游记之十二 |
2007-10-19 qxhw.cn |
夜宿野三坡 ——“老驴”游记之十二 在嘈杂、喧嚣、车水马龙、“物欲横流”的城市呆久了,就特别想到安宁、静谧、恬淡悠闲、清心寡欲的乡村去走一走,吃吃地道的农家饭,体验体验地道的山村夜晚。因此,一到野山坡的最后一个景点白草畔,“老驴”一行便一头扎到一户农家小院。 说扎到并不准确,准确地说是被人领到,被精明热情的女主人领到这户农家来的。 车刚到景区大门,三三俩俩的村民便围拢过来争邀游客,“老驴”嫌吵,避之一旁。 其时,一极质朴的女村民凑上前来,便服素面,铅华不染,胸前挂一导游牌。一张宽而红扑扑的脸上满是诚挚,未语先笑,“大哥,住我们家吧,保证价格便宜,舒适干净,保证饭菜合你们的口味。” 第一感觉不错,人很精明,说话得体,又不油滑。 “有土鸡吗”,“老驴”嘴馋,三句话离不了吃。“有…有…而且是母鸡”,“多少钱一只”“大哥看着给吧”,厚道的答话让人心里更舒坦了。“你家离这远吗?” “不远、不远,5分钟就到了”。 “咱再看看别家吧”,同来的几位还想货比三家,被“老驴”笑吟吟地谢绝了,随车挤上女主人,一溜烟地向山脚下驶去,真的5分钟便到了这户农家。 这是河北山区极普通的一户人家,一小幢砖瓦房,座落在一山岗的缓坡下,红砖灰顶,三间开,坐北朝南,算是地道的正房。说是农家小院也说大了,这户人家根本没有围墙,连栅栏也没有。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到这户农家门前时,小径道旁的两棵大核桃树,树干足有一人粗,树皮粗糙,枝叶参天,郁郁葱葱的枝头上随处可见一颗颗淡绿色的核桃。 房前大概有不到二分地,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菜蔬,有西红柿辣椒茄子豆角菲菜萝卜芋头(撇了)莴瓜,真是应有尽有,且各种蔬菜间挤挤捱捱的没有一点空闲的地方。 河北人多地少,早有耳闻。“老驴”祖籍即为河北,虽不曾回过老家,但自小从父辈和亲戚的唠叨中已知道许多河北的闲闻锁事。这次“老驴”又亲眼所见河北农民如此精细节俭,可以说是极悭吝地使用土地。不信你看,莴瓜的径蔓就在地头田梗上四处攀爬着,结出的莴瓜吊在梗壁上……,小院里除了菜蔬还有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树不大,但极茂盛,主人说也该挂果了。房间头有一棵叶为细细的深绿色的树木,蓬蓬勃勃。主人说这就是香椿树,这时的叶已老了,吃不得了,初夏刚刚长出的嫩叶才可食用。在大众菜肴中,香椿炒鸡蛋,味美价廉,不失为一道美味佳肴。 房前屋后皆为翠绿的山,屋后的较为舒缓,高度也不高。坡根下种着一片片玉米地,并不茁壮;靠近玉米地边上有两株开满小红豆的类似观赏花卉的小树,不由得让人想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名诗。女主人出来打水,看“老驴”呆呆地望着小树出神,忙告诉“老驴”这树是花椒树。“老驴”定睛细看,花椒树的外型颇似乌拉山的灌木刺玖果,树干和树枝呈枣红色,叶子又小又密,花椒有高梁粒大小,皆为深红色,密密麻麻的长满一树,煞是喜兴好看。 “老驴”正饶有兴致地看着花椒树,女主人用盘子端着洗好的大桃,满脸笑容招呼着,“各位大哥吃个新鲜桃子吧。”“老驴”扭头一看,哇!好大的桃子,足有壮汉的拳头大小,鲜嫩欲滴。“你们村有桃树吗?”同来的张君问道,“我们村没有这么大的桃,这桃子是昨天我妹妹刚从深山里拿来的”。言罢,又轻言细语道,“大哥和你商量个事,今天晚上有绿色音乐会,说是还有赵本山哩,这是俺们村第一次有北京的大演员来,我特别想看,现在都快6点半了,咱们今天就别现宰鸡了,我给你们炖冰箱里的鸡中不中啊,”“不是说好了吃活鸡吗”同来的张君满脸不悦,“冰箱里的也是昨天才杀的,保证新鲜”,女主人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浓得你不好意思不答应。 “老驴”一边品尝着鲜桃,一边和在厨房里忙碌的女主人唠家常。 又小又窄的厨房里杯盘狼藉,“中午刚刚招待了两桌客人,还没来得及收拾哩 ”女主人一面掩饰着、一面手脚麻利地收拾着…… 女主人姓王,今年47岁;丈夫姓杨,是小学教师,教6年级的语文,比女主人大两岁。 “老公今天去哪了?”“去抬轿子去了”,“抬轿子”老师居然能抬轿子,“老驴”十分不解。抬轿子就是在崎岖难行的山中景点的台阶上,抬着游人一级一级地向上攀,是绝对的强体力活,一般人都无法承受,挣的真是血汗钱。“能抬,俺们家里的身体好着哩”,女主人一脸得意地答话,对丈夫的满意度可打100分。 “有几个孩子啊”?“两个,都是男孩,老大在河北医科大学,今年就毕业了”,一说起孩子,女主人更是眉飞色舞,红朴朴的脸上笑妍如花。“小的呢”?“小的贪玩,不如他哥哥,今年高考考的不太理想,不到400分,不行就走个专科吧”。说到老二,虽不像说老大那样喜形于色,但也是一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样子,一个没啥文化、窝在山旮旯里的妇人,心胸竟是蛮豁达的。 “当老师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啊”,“也就千八百块钱吧”,“那在农村也算好过吧,你看,你们住房不要钱,粮和菜不用买,其余的也没什么开销了吧”?“大哥可不兴这么说,俺这虽是山里,花钱的地方多着哩,你看,电钱、液化气钱,还得买粮、买肉,冬天的菜也得买,特别是两个孩子的学费,哪年也得万数来块钱。这几年,搞旅游刚刚松快点,前些年,一开学俺和孩子他爹都愁得睡不着觉……,说起过日子的难处,女主人历历如数家珍。 从闲聊中还得知,女主人家除了房前屋后这几巴掌地,原本对面的山坡上还有一亩薄地,去年被县旅游局统一给收购了,才给了4000块钱。因此 ,她除了开春伺弄伺弄这几分菜地和玉米地外,便一心搞旅游接待,一年大约能收入2万元左右。 叨唠间,饭菜就做熟了,主食是葱花烙饼,副食是四菜一汤:土鸡炖土豆、素炒土豆丝、香椿炒鸡蛋、凉拌野菜外加鸡蛋柿子汤。 晚饭是在两棵核桃树中间的草坪上开的,这儿离厨房有20多米远,“老驴”一行便自己动手,端菜上饭。 正忙碌间,男主人回来了,一进家就将背心脱掉,赤膊上阵,手脚麻利地摆桌搬椅。“老驴”细细地打量杨老师,中等个,宽肩细腰,棱角分明的四方脸,细而长的眼睛,健壮中透出几分儒雅,很有男子汉味。杨老师力气很大,折叠桌一只手一举就搬起来了,壮实的胳膊上肌肉绷得紧紧的。 “杨老师,抬轿子很累吧”,“还中,还中,干惯了就习惯了”,杨老师笑着回答,露出一口整洁白净的牙齿。 “一天能挣多少钱”,“一天抬二趟,一趟270元,两人分,一人能分100多元”,“那一天就能挣到200多元呢”,“也不一定,有时一天只能抬一趟”。“那一年也能挣好多钱吧 ”,“也挣不了多少钱,也就是放暑假这两个月,冬天这儿没人来,平时星期日还得忙着备课,给孩子们补课,根本没有时间”,杨老师仿佛知道“老驴”还要问,干脆竹筒倒豆子般地答了这许多。 闲聊间,饭菜已摆好,又要上几瓶冰镇啤酒,哥几个一面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小鸡炖蘑菇,一面推杯换盏。 晚风习习,树叶婆娑,山中的黄昏安宁、静谧。 天空灰蒙蒙的象一块巨大的兰灰色幕布一样,近山由翠绿色幻化成墨绿色,远山淡淡的只显出轮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副恬淡幽雅的田园风光。 杨老师人很憨厚,虽是语文老师,但不算健谈,但对“老驴”一连串的的问话并不反感,答话也十分准确得体,看得出文化底蕴颇为深厚。难怪女主人不无骄傲地告诉“老驴”,当年考电大时,杨老师曾经是全县第一名呢。 杨老师告诉“老驴”,这地方许多地名都是叫白了,久而久之便延续下来。如白草畔最早应叫百草畔,盖因山上百草丰美,林木茂盛,后来不知怎么叫成了白草畔;北边桥村也是如此,“老驴”左窥右视也未见村庄前后左右有什么河流、溪流,何桥之有,原来也是叫北边村,大概山区缺水,一块块巴掌大的山坡地均是靠天吃饭,遇到大旱,颗粒无收,连种子也赔进去了。因此,百姓盼水如枯禾望雨,特在村名后加一桥字,曰北边桥村,也算上老实、忠厚的村民的一点诙谐、一点幽默吧。 和夫妇俩的攀谈中“老驴”得知,这地方在没搞旅游开发前是个穷得养不住人的地方,全村280多户人家,800多口人只有几百亩东一块西一块的山坡薄地,人均不足半亩地,只能种一点玉米、豆子、土豆之类大田作物;加之交通闭塞,不通公路,仅有的一点桃子、香椿、花椒等经济作物又运不出去,年人均收入也就几百元,许多男人都穷得打光棍。80年代未,政府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白草畔作为野山坡旅游景区的三大景点之一,将公路一直修到村边,国内外每年有几百万游人来到这边远的深山里,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大力发展,许多户农家都开办了家庭小旅店,或在景区卖土特产,或抬轿子,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因此,活生生的事实诠释了为何人们将旅游业誉为财源滚滚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 不知不觉间,大家已酒足饭饱,女主人急急忙忙地收拾着残汤剩饭。几位同行一边剔着牙一边颇为不快地和女主人理论着,嫌鸡肉不够新鲜,嫌鸡肉放的太少,统共不足十余块,就见着一块鸡小腿,根本不足一只鸡;不光是鸡肉不足,连土豆也没有几块,而且不是土豆块是土豆丁;最多的就是汤了,所以根本不值50元,真是小刀薄薄片,宰人不见血啊。对这些牢骚话“老驴”颇有同感,不止有同感,似乎还有一种被人愚弄了的怪怪的感觉。不是吗,不是“老驴”看着这妇人老实厚道,才力排众议,直奔这户农家来的吗。 此时,任凭同来的诸君怎样数落,妇人仍是满脸堆笑,一句也不分辩,但脸上却掩饰不住地泛出淡淡的红晕,额头上也沁出细密的汗珠,一副窘迫不安的神色。 “老驴”虽满肚子不快,但见这妇人如此尴尬,却突然一下动了怜悯之心。不由得为妇人解围道“算了,算了,杀人不过头点地,不就半只鸡吗,就算我们给农民兄弟扶贫不就结了吗“。 山里的夜来得快。此时,天空已一片漆黑,几颗不大的星星在浩翰的天空上时隐时现,远山近山农舍树木庄稼皆融入浓浓的夜色中。 四周一片静寂,只有知了、蝉儿和不知名的小虫在不知疲倦地浅吟低唱,远处不时传来时断时续的狗吠声…… “老驴”躺在简陋的床上,侧棱着身子,难已入眠,晚饭时那一幕幕又象过电影似的在眼前复现,那一瓷盆只有十几块鸡肉和若干土豆丁的家炖土鸡,那刚刚能盖住盘底的凉拌野菜;农妇那黑里透红,皮肤粗糙的尴尬笑脸;被众人数落时额前沁出的细密汗珠;男主人公那不失为英俊,却被艰辛的日子操磨得略带沧桑的脸庞……又想到在狭小凌乱的厨房里和农妇唠嗑时,妇人讲到的山里的贫困,讲到供老大念书时交学费时东拼西凑的艰难,讲到即将入学的老二一年又得增加几千元的负担,讲到特别特别地想把目前的这幢小房子翻新重盖,将床位由目前的6张床增加到25张,好多招徕些客人,说到盖新房时,妇人脸上的那种期盼、那种渴望、那种热切的眼神……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山里人这些年穷日子过得太多了,真是穷怕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过好日子呢,而过好日子又怎能离开钱呢?这户人家的男女主人起早贪黑,节衣缩食,苦扒苦做,就是想把朴素的幢憬变为现实,能早点扩大经营,增加收入,让小日子红火起来。晚饭后“老驴”路过厨房时,亲眼看见夫妇俩蹲在厨房的地上草草地吃着我们剩下的残羹剩饭。山里淳朴老实的农民节俭至此,真令“老驴”这些在城里锦衣玉食的人们汗颜不已。 这些老实厚道的农民哪里是在宰人呢?无非是把对自己的节俭、对自己的悭吝不自觉地略微用到了我们身上一二而已。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对朴实贫困的山里人不是更应该这样吗?想到这些,“老驴”不禁心舒气平,酣然入梦。 “老驴”善意的推测第二天一早,便“有幸”而被言中 。原本说好早晨7点钟准时吃的手擀面,直到快8点了仍未做好。只见女主人蹲在厨房外的简易炉灶前,一边往炉灶里捋着柴草,一边用力地用嘴吹着、用手煽着,不知是柴草太湿还是炉子通风不畅,女主人虽手嘴并用,但火势一直不旺。再看农妇已被烟熏得涕泪横流,脸上早已成了大花脸,汗珠子顺着两颊流淌,汗水又将脸上的黑烟洇出一条条细细密密的印迹,真是又滑嵇,又让人忍俊不住地想笑,却又笑不出来。 杨老师见状,连连陪着笑,一连迭声地道着歉,“对不住各位了,耽误各位大哥时间了,她这个人啊怎么说也不听劝,就是小气抠门,她这是舍不得用气,才让饭不应时了,对不住,对不住啊”。 此情此景,“老驴”一时语塞……不惟“老驴”,同来的几位也不再象昨晚那样,怨声载道,大呼小叫了,只是怔怔地望着女主人,眸子里满是同情,满是理解,满是…… 汽车启动了,夫妇俩热情而有礼数地欢送“老驴”一行。农村妇人一面频频地挥手,一面大声地喊着:“再来呀、再来呀,来了一定再住我们家呀!” ……还来吗?……来了还住这户农家吗? “老驴”也迷惘了。
|
转自:http://www.qxhw.cn/sanfo/julebu/bbsxp/showpost.asp?menu=Next&ForumID=20&ThreadID=44913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