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门崭新,鲜红发亮,仿佛刚刚油漆过似的。金黄色的门钉如小儿拳头般大小,丝丝入扣地嵌缀在高大的庙门上面,并未呈现出老旧破败的样子。 还未正式入内,就已经闻到了里面浓郁的沉香气息。进去后,果然,丈把高大拇指粗细的香柱在四处的香炉里静静焚燃着,烟云缭绕,香气不断。 这是一座不很大的庙宇,庙内的设计井然有序,让人一目了然,进去后也绝对不会转向。 整座寺庙呈方正体格,对称摆设,朱红漆柱,画栋雕梁;浮雕石像也随处可见。庙内很多楼坊的牌匾都是已故大师启功的提笔。笔调敦厚,宛转自如,镶配在各经楼的蛾眉处,美观而大方。转而又一想,我们所正生活着的这座城市,不正是启功先生曾经驻足过的地方吗?而今,大师已去,笔迹犹存,晚照夕霞,秋风渐起,心里止不住地流出一种淡淡的感怀。…… 可以说,这座不很大的庙院能设计成这般模样已是很让人惊诧的了。 我们一边游逛,一边拍照。一两个和尚间或打身边经过,嘴里喃喃有词,象在念经,又象在唱诵佛乐。反正都是些佛家法文,外人是参不透的。而与其说他们是在唱诵,弗如说他们是在哼念更确切些吧,根本听不清楚。 在大殿里参拜的时候,遇见一位女居士,她见我们是一群淳朴的学生,就走过来说,“你们参拜的姿势不对,我来教你们罢。”说着,她已在侧面的席垫前站住了。她微微地弯腰,合掌在前,先是俯下身去,而后双手扶案,她一边演示,一边向我们解释这些动作的意旨。“右手为‘佛’,左手示‘法’”,然后移开右手,再与左手相当平行的位置放下,“是为‘僧’”。“如此三个动作,象征着佛、法、僧“三源”,各家各有各的讲头,但又都有着相通相融之处”,云云…… 女居士年过花甲,满面和气,不仅躬亲示范,而且非常仔细地向我们讲解着“佛源”。她知道我们都是学生,讲话也很有分寸,在佛神的存在与信仰问题上,她不断地劝佑我们心要虔诚,为人正道,这才是根本,这也正是拜佛的要旨所在。 而后,我们还参观了住持的起居室,僧侣们的睡房,也都安上了空调、暖气之类的。看来,在这片寒冷的北地,供暖设备还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普及广泛。 两个多小时过去,见天色已晚,我们也逛得差不多了,集合要走。没想到,这最后一站路过的正是佛院里一处斋堂,恰有一位和尚出门迎面,见了我们这些游客,就挽留我们在寺里吃斋饭。我们几个一合议,想既然来了,就真实地体验一下佛徒们的日常生活也未尝不可,于是就留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