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访张家大院 |
[游记]走访张家大院 |
2008-05-22 sina.com.cn |
我们在主人的引领下,来到了位于院落正南方正中的一道像梅花状的门前。主人说,这就是“九门相照”的第一道门。透过破败的砖墙,我们依然能看到这道门曾经的风采。过了这道门,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左边是门,能通到外面。或许是另一家的院落。正南方依然是一座高高大大的青砖瓦房,看样子当年颇有气势。只是门被堵上了。主人告诉我们,现在这座房屋的主人在外地工作,文革时,产权曾经归政府,后来经过主人争取,要回了房产。但是,近几年,由于有了文物保护意识,政府又以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方式收回了此房。如今闲置着,没有维护。在院内,我们还发现了一张长方形的石桌,问主人何用,主人也不太明白,并说明张家的每个院内都有这样的石桌。主人还告诉我们,北屋的两层楼,楼上过去是小姐的绣房,楼梯是用檀木做的,曾有人花十万元购买这楼梯,他们都没有出手。如今,北屋濒临坍塌,被当作储存杂物的仓库使用。而一旁住人的小屋则是后来接盖的。不一会儿,住在这个院里的张家后人被喊了出来,其中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娘,看样子身体不太好,是被人搀扶出来的,还有两位五十多岁的大嫂,两位三十来岁的少妇。我们在一起合影留念。 告别张家人,我们又来到街上南行,走进另一户人家。这家的房屋建筑与张家的房屋结构是一致和相连的。进了这一家,院内比较干净利落,房屋基本保持原状。正屋也是两层建筑,只是楼上破败,没有住人。东西两边各有房屋,保存得比较完整,虽然旧,但仍不失气势。院内还有水井、地窖和石桌等。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屋内,还摆放着一些旧时的家具,看样子就是老古董。最让我们惊奇的是屋内的炕,也叫卧榻,仍然保持着原先的结构,设计别致,隐于客堂一头的拐弯处,像凹进去的一个硕大的窗口一样,既不占屋内的面积,也不影响室内的美观,而且卧榻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二楼的通道,卧榻下面是空的,可以烧火炕,也可以储藏东西。主人告诉我们,他们不是张家的嫡亲,这些房屋过去都是张家的。自从张家衰败后,好些房产都已移主他人。料想张家那些曾经创业的先人闻知这些后事,一定会很痛心的。告别主人,在胡同里,我们突然发现墙上有几个凿出的“把手”,经过询问,得知这叫拴马桩(孔),是过去有钱人家拴马用的。据网友“武安张”介绍,过去张家早晨把牲口喂饱后拴到胡同拴马桩上,如乡亲们要用牲口,不用打招呼,只管牵走,用完拴回来就行了。可见张家是富而有德之家。 胡同向南,有一“丁”字形阁子,造型很别致。因为平时我们常见的大都是“一”字形的阁子,也就是一个方向的,而“丁”字形阁子却面朝三个方向,这在武安也是别有特色的。穿过阁子向南,有一东西大街,张家大院的正门就在这条街上。宅子大门向东有一小关帝庙,两侧有修缮纪念碑,一块是乾隆年间的,上面记载着修庙捐款事宜。其中以张子敬、张子英的名字为首。另一块是同冶年间再修纪念碑,上面有张德昭(撰文) 环环相连的院落,九门相照;古朴的二层建筑,青砖翘瓦;木质的屋顶屋檐,精美的砖雕、木饰,还有那斜依着通向“闺女楼”的檀木楼梯……不仅给张家大院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也给参观者平添了许多美妙的遐想。如今,这些房屋、院落主体还在,虽显岁月沧桑,但当年风貌依存。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3ab3401008gap.html23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