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川旅游马丽华川藏纪行之四:情歌第一城-游记精选-游记攻略-甘孜. |
[游记]四川旅游马丽华川藏纪行之四:情歌第一城-游记精选-游记攻略-甘孜. |
2007-11-11 57go.com |
车过二郎山隧道,进入“康巴之门”,阳光的灿烂和山野的明朗同时映入眼帘,兴奋与喜悦陡然升起,旅人们的手机不约而同地收到一条信息:“欢迎您来到《康定情歌》的故乡……”随即,欢乐的情歌旋律骤起。纯粹的传输工具此刻温情洋溢。 其实不见得在甘孜州,不管在哪里,但凡见到康定人,尽皆情歌信息的载体。在成都第一次见到甘孜州主管旅游的陈加林副州长,接过印制精美的名片,嵯峨雪山——当然是横断山脉主峰贡嘎山——的衬底上,“康定情歌的故乡”字样赫然入目,名片背面,则是《康定情歌》的曲谱歌词。正谈话间,手机响了,仍是那首著名情歌的电子乐声。 与甘孜州宣传部副部长郭昌平初次见面,是搭他的车从成都去康定。因为他协助中央电视台新开通的西部十二频道做了有关《康定情歌》45分钟的专题节目,刚刚自京城返回,所以一路兴奋不已地大谈这首歌的来龙去脉。这位郭部长身兼《甘孜报》主编,前些年特意组织过“悬赏”寻找《康定情歌》作者,确切说来是寻访民歌的整理加工者的活动,一时间国内报纸争相转载这一信息,一时间各种线索如雪片飞来,一时间众说纷纭争讼不已。大约出于希望这首歌出身名门的心理,从大音乐家的王洛宾和罗念一,到大画家的丰子恺以及吴作人夫妇,甚至舞蹈家戴爱莲等等,无不在“举报”之列。当然,更为普遍的呼声则是,民歌就是民歌,不必枉费心机地寻找什么创作者啦。 的确,作为一首藏族民歌,能像《康定情歌》这样享有如此的盛誉和殊荣,已是普天之下、全球之上的登峰造极。你看,它不仅超越了地域,为全中国十几亿人所钟爱;不仅超越了国界,成为一应来华演出者选唱曲目,甚至为世界第一男高音多明戈所垂青,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为十首最具影响的民歌向全世界推荐;不仅……还超越了地球,传向太空,与其它精选出的九首歌,连同代表人类与非人类之声,向大宇宙发出小地球的信息。康定情歌—人类之歌—宇宙之歌,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面对如此的盛誉殊荣,康定人犹言不足,还在人为造势,以至于特制精美《康定情歌》歌谱,特请多明戈、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在其上签名;并向正在北京紫禁城举办广场音乐会的上述三大歌王颁发了康定县荣誉市民证书和象征开启康定城门的金钥匙;犹言不足,以至于规定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四川国际康定情歌节”的新传统,在每一年最美丽的夏季,8月18日,跑马山上,情歌生长的地方,溜溜的大哥大姐溜溜的城,届时音乐界大腕云集,届时四方八面各族人民云集,天下有情人都应当往那里;凡是去往那里的游客旅人,必是因了情歌的诱惑,怀着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待,并且必将受到情歌之源的加持和祝福。 一首原创不足百年、传唱不过半个多世纪的情歌,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不是金山而远胜金山。近些年来甘孜州确立了“旅游兴州”的思路,打情歌品牌不遗余力,做情歌文章做得足够。当然,甘孜州所拥有的优势旅游资源,还不仅仅是这首情歌。 我对《康定情歌》也是情有独钟。仔细回想,究竟是在何处、几岁大时学会的呢?答案更接近于不学自会,与生俱来。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倾倒了代复一代的人?除了旋律的美妙,且让我们把歌词删“溜溜”衬词之繁,就文本字面之简,略作剖析: 跑马山上一朵云,端端罩在康定城。月亮弯弯…… 歌词的前三段,不存在争议,的确民歌无疑。我们在康定城里多番听到过男声、女声,男女合声多人次重复唱过,原汁原味的“溜溜调”,词相同而调有别,略带些许坚硬的山野气息,不事加工也动听。歌词体现着一位旁观者的眼光和语气,含蓄着欣赏和赞美,轻松,朴素,健康,单纯,单纯而美好。所叙人事实有依据,我在康定听到若干个版本,其中有两个是悲剧结局,相爱者终未成眷属。当地55岁的藏族民歌手毛永刚出身于民歌世家,他在为我们演唱了原版的《康定情歌》后确之凿凿地告知我们:早先康定城有个汉族“张裁缝”,有个藏族“李凉粉”,张裁缝之子张自才爱上了李凉粉之女李桂兰,终于喜结良缘。毛永刚的父亲依据这段佳话编成这首歌,在婚礼上演唱,为此张家答谢了他一套新帽新鞋新大褂,李家的答谢则是凉粉一盆。 但是显而易见,仅有以上三段歌词是不够的。点睛之笔在结句,是诗的“诗眼”之所在,是歌的华彩乐段之所在,是超拔提升,是振翮飞翔,突如其来,急转直上,是击打内心琴瑟的一声裂帛。 争议正在这一段落。归纳争议内容大致有二,“本土说”和“外来说”。前者以当地诗人列美平措为代表,他认为整首歌一脉相承,本质上反映了康巴藏族天性的豪爽超迈,自由奔放。后者则认为歌词前后有矛盾,是加工者借他人之酒浇灌心之块垒,典型地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新青年张扬个性、追求婚恋自由的思潮,具有反封建意义。 无论有着怎样的说法,总之这首歌是作为整体被接受了。我总在思考着之被普遍接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还能有什么?除了对于美好爱情古今中外永恒存在的神往和追寻,无论蓝眼睛黑眼睛,有几人能够超然物外,而不把美好爱情作为一种理想!既是理想而非现实,愿望总是高于可能,所以第四段歌词其实经不起推敲:谁若当了真,谁就上了当,现实生活中更多见于爱之无果、求之不得的尴尬无奈。 凡轻易能够、或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就不可能成其为理想。所以惟一能为其自圆其说的是:无论人类整体制订的社会法则多么严苛,人类个体的心底却永葆着浪漫情怀。《康定情歌》提供了一个契机,使人能将不可言说者付诸高歌,能不对此心怀感激! 苦心查访改编者的活动大致有了结果: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位于重庆的国立音乐学院学生吴文季来康定采风时带回了这首民歌,由著名作曲家江定仙配了曲,首唱者为当时的著名歌唱家喻宜萱,借助灌制的唱片随即风靡全国;1949年喻宜萱在英、法等国举办演唱会,把它唱出了国门;真正使《康定情歌》蜚声国外的是在1952年,康定中学的五位藏族学生在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会上,为这首歌捧回了银质奖。 可以说,是藏族汉族联手创作加工并将它传播开来,使之盛名扶摇直上。中国民歌成千累万,独有《康定情歌》脱颖而出,这一点极其典型地说明了康定城的文化背景和特质。康定城旧称为“打箭炉”,相传为诸葛亮制造箭矢之处,自古便是通往藏地的古道要冲,茶叶成为运输主体后,便就成为雅茶出关之“炉关”——东来的是络绎于途的汉族背夫,西往的是成群结队的藏族马帮,康定城里更是五方杂居,各民族和睦共处。长期的交流融合造就了康巴文化,那是一种以藏文化为主体、兼容其它民族文化的、具有多元复合特征的地域文化。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茶马古道连接起藏、汉各民族,同属康巴文化,康定城接受汉文化影响痕迹更深一些,越往西,藏文化色彩越发浓重。康定城的藏族多有汉姓,康定城藏汉结合的家庭古今普遍存在,是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汇流整合,情歌中汉族张大哥和藏族李大姐的爱情故事佐证了这一点。依折多河畔耸立的溜溜康定城,由此而异彩纷呈。 不仅藏汉族,还有回族。76岁的回族作家张央先生世居康定,上个世纪的40年代,刚从南京国立边疆学校毕业的年青人返乡,曾与背夫们同行,从雅安翻二郎山沿“小路”7天到达康定。他对茶马古道尤其是康定城特有的“锅庄文化”研究颇深。此次甘孜州特意请他向我们的考察队介绍了茶马古道旧闻,可惜旧时48家锅庄几乎都被新建筑所取代,连遗址也难得一见。上次来康定,张央老师亲自陪同我去瞻仰当年最大的锅庄——瓦斯碉锅庄遗址,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找见它,发现一个拥挤的空间里,只余一座整修过的白塔和经堂,香火正旺。而旧时瓦斯碉锅庄四合院宽敞,拴牛马,堆茶包,接待熙来攘往的客商驮队。 康定独有的“锅庄”语出三石灶,安家立灶之意。久存于茶马古道上,其功能并非茶叶货物的经营机构,确切地说只算一个中介机构,掮客:由于民族和语言的阻隔,汉族茶商与藏族马帮之间并不直接打交道,而是经由锅庄进行买卖交易,庄家从中收取中介佣金。是中介机构,也是提供住宿的客店,堆放货物的货栈,关内来的茶叶布匹百货,关外来的药材畜产品,在此集散,又是转运站。西去藏地长途驮运的需要,须将背来的茶叶更换包装,将篾包换成牛皮包裹,所以又兼缝制牛皮茶包的加工厂。这类风景现已无迹可寻;锅庄主人多为藏族妇女,人称“阿佳卡巴”。藏、汉商人与锅庄之间均有恒定的业务联系,代复一代沿袭下来,从不更改,想必那里发生过许许多多人生故事,今天的我们同样已难闻其详了。 从二郎山隧道开始直到康定,直到金沙江畔的川藏省界,整个甘孜州的公路主线都在铺设柏油路面,沿途之路皆建设场面,因而考察队到达康定时天色已晚。跑马山上为我们搭建的帐篷只得拆除,剧院里的歌舞演出正在等待我们。所以我们没能尽情领略跑马山上的云朵,康定城上空的弯弯月亮,只有《康定情歌》,伴随着我们走完甘孜州境内全程。
|
转自:http://www.57go.com/fengjing/ReadNews.asp?NewsID=23742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