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一假期图文日记(三):初游避暑山庄-生活-随笔山庄避暑. |
[游记]五一假期图文日记(三):初游避暑山庄-生活-随笔山庄避暑. |
2007-07-16 life-diary.cn |
日记 日记 日记 五月六日上午参观完普宁寺后,接着开始游览避暑山庄。 据导游介绍,避暑山庄,又叫“热河行宫”、“承德离宫”。它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落成,历时89年。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避暑山庄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整个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它的面积大约是北京颐和园的两倍,北海的8倍。山庄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部分。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山庄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由于只有半天时间游览,我们主要参观了宫殿区,苑景区我们是乘游览车观光山区部分。参观过程中,随机拍了些照片,效果不太好(有的是隔玻璃拍的,有的不许拍照是偷拍的),从中挑出以下九张照片,权作游览记录。 图一:这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此匾精美绝伦,分外醒目。奇怪的是这避暑山庄的“避”字多写了一横,是康熙皇帝写错了,还是另有原因呢?导游告诉我们,原来在清代两个“避”字同时使用,无论用哪一种写法都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异体字现象。在这里康熙皇帝是为了追求书法美才这样写的。 图二: 这个大殿叫“澹泊敬诚”殿。“澹泊”二字来自于《易经》:“不烦不扰,澹泊不失”,诸葛亮在其《戒子书》中又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康熙皇帝题“澹泊敬诚”这四个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居安思危,崇尚节俭”的思想。这个殿是避暑山庄的主殿,是清代皇帝在山庄居住时处理朝政和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 图三:整个“澹泊敬诚”大殿都是用珍贵的楠木建造,因此又叫“楠木殿”。每当阴雨连绵之时,楠木散发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据史料记载,为了修建这座楠木殿,耗费白银7.2万两,用工19万个。大殿外观古朴淡雅,不饰彩绘。 我的外孙子叫淏楠,于是我们就给他讲,这就是楠木,你的名字有“楠”字,就是让你将来能够象楠木一样,成为珍贵栋梁之材。 图四:这是皇帝的起居室,现在看来好象有些简陋,但其家具、陈设现在却是价值连城。 图五:这套铜匾(因屋内光线太暗,匾面又返光,两个竖匾我未拍)原存于山庄西湖以西山坡上的珠源寺。寺内建有两层高的佛阁,名叫“宗镜阁”,它内外均用铜铸,制作精良,雕刻巧妙,而且可以自由装卸,里边供奉的释迦牟尼等佛像也为铜铸,所以俗称“铜殿”。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侵入承德,抢走好多珍宝文物,并拆毁了宗镜阁。据说这套铜匾曾经被一个军阀盗走挂在自己开的餐馆做招牌,结果没人敢来吃饭,因为这是佛阁的东西,怕遭报应。后被弃之。文革期间在沈阳被发现,经专家鉴定,确定是避暑山庄“宗镜阁”的牌匾,才物归原主陈列于此。 图六:这是避暑山庄苑景区通往山区部分的道路,不少人更愿意步行游览山区,不过十多公里的山路需要有好的体力才行。 图七:乘游览车登顶,可以看到在远处的山峦上,有一巨大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它上粗下细,很像洗衣用的棒槌,承德人叫它棒槌山,康熙皇帝赐名“磬槌峰”。修建避暑山庄时,巧借此景,使山庄内外浑然一体,扩大了空间感,创造了新的意境美,这是山庄设计者运用“借景”这一造园艺术的成功典范。一般来承德的人,都要到山上去摸一下棒槌山,因为承德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摸到棒槌山,能活一百三。” 图八:山庄建有宫墙,宫墙外是仿全国各族著名庙宇而修建的皇家寺庙群,这些寺庙呈半圆形环绕在山庄外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象征着当时全国各民族紧紧围绕在清王朝统治中心的周围。站在宫墙上,可以看到酷似西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 图九:这是站在宫墙上,远眺看到的六世班禅的行宫──须弥福寿之庙。 游览避暑山庄价格:门票90元,六十岁老人半票;去山区的游览车每人40元;苑景全区游览车160元。 |
转自:http://www.life-diary.cn/Info_213098.htm108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