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赶摆”,其实就是我们的赶集。八月六日早上天还没亮,在“喃咪旅社”同屋住的那三个人就出去“赶摆”了。他们中有两个是从四川来玩的,另一个则是由橄榄坝来购物的。 简单地洗漱一下,我背起包到了寨子中心的集市。交易市场不大,卖东西的人全是摆地摊的。除了有些药材和烟叶外,其他多是从国外流入的各种化妆品,什么眉笔、口红、唇膏,还有各式各样的化妆盒。对这些我本不感兴趣的,但既然来到这儿“赶摆”,那就买一些吧。 天刚一大亮,所有卖东西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在片刻间走光了。 中午十一点半乘一辆长途汽车(还有十多个空位)离开打洛。经过路上仅有的一个检查站时,“享受”到了和来打洛时截然不同的待遇:大包小包都必须打开,有的包还要警犬嗅一嗅;每个人都被七问八问的,我还好,顺利的过关了。一番折腾,检查了半个多小时——原来是在查毒品。再上路没多久,路边有十六个广东游客招手搭车,他们包乘的中巴车坏了。我们的司机让他们上了车,车箱里满员了不说,这些广东人唧唧喳喳吵嚷了一路,似乎车里只有他们十六个人似的,真是令人生厌。 下午回到景洪后,还住在“西双版纳招待所”。五点许,租了一辆自行车在县城里转悠。先到汽车站买好明天下午去勐仑的车票。打开手中的地图,按图上所指,骑行到位于城南的“民族风情园”。这是一处正建的公园,门还没有呢,真不知为什么要在地图上标出。我骑车进去转了一圈便出来了——什么也没有。又去了东面的“曼听公园”(也叫“春欢公园”),只记得里面有一尊周恩来当年在此参加泼水节的纪念铜像。已是晚上七点了,就在公园附近吃了饭,这里的商业气氛有些浓了。我吃了一些说是傣族风味的东西:烤猪肉,烤糯素,油炸茄子蛋,蒸肉,紫米饭,杂菜汤,番茄喃咪和花生喃咪(“喃咪”就是“酱”)。一顿饭花了十七元六角,这在那时可不便宜。说是“曼景兰景宰正宗傣味餐厅”,我只记得任人品尝的苞谷酒的味道:入口味急,余味欠佳。 也许是天黑了,本就不大的县城,路上既没有车辆,行人也很少。像我这样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的,别说游客了,就是当地人,也还没见到。街上稀稀落落的亮着几盏路灯,偶尔看到还在营业的冷饮厅,那屋里的光亮,比它的招牌还要显眼。大概这座小城也要休息了…… 晚十点,还了自行车,租车费每小时六角。 当天临睡前,我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独行几千里来到了西双版纳。这里有我儿时的梦幻世界,当然,这也是一个我完全未知的世界。来到这个新的环境中,我仿佛和傣家人、竹楼、椰树、密林还有澜沧江融合在一起了。至今(八月六日)我已在西双版纳呆了近一个星期。有些人觉得这里令他们失望而返回了昆明,可我像被磁铁吸住似的,舍不得离开。我到傣家人的竹楼讨过水喝,我帮傣家妇女打过井水,我还把随身携带的一些药留给傣家人……我一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