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柏坡旅游攻略 |
[游记]西柏坡旅游攻略 |
2007-07-16 fqhua.com |
西柏坡,一个深山中不起眼的小村,却因曾承载着新中国诞生前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而引人注目,永久的载入史册,成为激励中国人牢记历史、发扬革命传统的纪念地,吸引着后人们了解她、关注她。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去西柏坡学习的通知下达后,一向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我却因西柏坡之行而关注那段历史。出行前一天晚上,恰逢“心连心艺术团”同一首歌西柏坡大型演唱会重播,使我对西柏坡有了些许了解,自愧历史知识的匮乏,我渴望快些走进西柏坡,去追寻老一辈领导人的足迹、去感悟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车进入山区的路口处,一块醒目的石碑赫然映入眼帘:“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的红漆大字分外抢眼,我不由猜想着昔日的西柏坡今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年的中共中央机关驻地遗址会是什么样子。 汽车继续前行,两侧的群山簇拥着山路,植被参差不齐,多数树木矮小,顽强的附着在山坡上、崖壁上,呵护着、固守着那本来就很瘠薄的土地。进山后十几里路远,一个小山村映入眼帘,几十户人家散落在狭窄的山间盆地,房房相连,围成一个个小小的院落,零星的农田散布在山坳间,有的小的,仅有几个平方米大,很难想象如何进行灌溉、如何使用农用机械,大概也就是人种天收,靠人背肩扛手工劳动吧,由此可以想见当地农民劳动之艰辛。 正在遐想之际,一条小河出现眼前,唯一的通道便是一座小铁桥,前面不远处便是一座高耸的大坝。我平生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高的大坝,足有十几层楼高,车绕行大坝顶部,远远看去,望不到边际的大水库展现在眼前,借助群山及大坝拦蓄了广大流域汇集的水源。据介绍:水库内的水,当地平山县人民得不到享用,只供应首都北京的用水,98年洪灾时此水库洪水漫过警戒线水位,为保北京及北方工业城市的安全,险些炸开南侧山坳放水。七月的北方雨季刚刚开始,水库中的水并不多,在一些裸露的边缘沙洲上当地农民栽种了庄稼,几艘小船杂乱的停靠在岸边,高高的堤坝足以令人想见98年烟波浩渺的危险境况。 西柏坡的今天不能与沿海的开放城市相比,她依然贫穷落后,但她却用默默地承受奉献着自己,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 绕过水库前行不远,一块中央机关小学遗址的大牌子树立在路旁的山坡上,高高的台地上已无任何建筑,仰望群山环抱的学校遗址,我仿佛听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低矮的茅屋中传出的琅琅读书声,仿佛看到几十个孩子身居险境仍坚持学习的身影。 山路不断向前延伸,不时有几辆旅行车擦肩而过,也不知昔日这几百里山路人们如何深入到西柏坡,难怪当年的蒋介石怎么也想象不到党中央会选择深山中的西柏坡驻扎。或许正是我们党的领导人出奇制胜的这一选择,奠定了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石吧。 旅行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西柏坡。路旁一座还算现代的二层小楼——西柏坡小学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前行不远便可望见山顶上高高的西柏坡纪念碑,周围苍松翠柏、鲜花簇拥,许多游客争抢着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纪念碑前是一个还算开阔的停车场,我们在停车场旁的餐厅就餐,普通的农家饭,好几样不知名的野菜、窝窝头,足以见老区生活条件之艰苦,也就当来一次忆苦思甜,试想当年前辈们连这样的饭菜可能也难以吃到。 时至下午两点,太阳正火辣辣的,炙热难耐,此时太阳帽、遮阳伞发挥了作用。窄窄的街道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据介绍现在西柏坡每天接待三万多游客 |
转自:http://www.fqhua.com/gl/hb/5964.html16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