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北京迎来了入冬以来第一个降温日。中午时分就已寒意逼人。然而,当我们二十几个年轻人坐上前往河北的旅游大巴,车厢里立刻充满了欢声笑语,陡然温暖起来。西柏坡红色之旅就这样开始了。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河北省平山县,这时已经是晚上五点多,天色渐暗。气温不断的降低,车窗上也蒙上了一层薄雾。夜幕中,隐约可以见到四周的群山蜿蜒环绕,即便在黑暗中,也感受得到北方山峦的豪迈气势。 经过一夜的休息,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乘车来到了著名的西柏坡村。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是块风光秀丽、水土肥美的土地。导游向我们介绍,西柏坡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这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此地做根据地。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出发挺进北平。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如今,西柏坡已经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重温那段艰难而光荣的奋斗历史。那个昔日平静而穷苦的村庄,如今已是道路整饬,商家颇多。随着西柏坡被开发成为红色旅游景点,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经营旅馆、饭店,做起了属于自己的小买卖,各个淳朴的脸上带着富足的微笑。 我们最先来到了西柏坡村的中央大院。虽然是修建水库后的复原建筑,但整个大院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院内建筑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部自东向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和刘少奇、董必武旧居等。后部东北角是朱德旧居。前后两部分之间即小山包的西北方向,是“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谈判旧址等。朱德总司令在中央工委时期与刘少奇同志住的紧邻。当年,为迎接中共中央的到来,工委在驻地后面的山沟里为毛泽东新盖了三间窑洞式的房子。但是毛泽东到来之后,坚持住进了任弼时西邻一所普通的平房小院,把新窑洞让给了年岁大的朱德同志。中央工委进驻初期,并没有大院的围墙,党中央到来之后,为了安全才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几处住院的外面修了一道两米多高的土围墙,并在他们住房后面的山坡上挖了防空洞。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址位于整个大院的最东头,这间会议室大小的简陋平房,是中央大院中最大的房间。这个房间本来是中央机关的大伙房,由于条件艰苦,稍加布置便成了会场。室内整齐的摆放着十几条长椅,朴素而简单,让人不禁想象那个红色的战争年代,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在这个房间里,是怎样不辞辛苦、不顾劳累工作,运筹帷幄,指挥了三大战役,筹备了新中国的建立。在几位领导人的房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一张破旧的木板床,两把拼搭的木头椅,便是大多数人屋中的全部家当。当年的国民党将领来到西柏坡旧址后,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国民党当败,共产党当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靠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必胜的斗志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革命任务,共产主义精神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这是那个年代的奇迹。 这次主题团日的重要活动之一,便是重温入团誓词。在中央大院的院门旁,我们挂上了鲜红的团旗,在凛冽的寒风中,举起了紧握的右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嘹亮的宣誓声回响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的大院中。此刻,每个人的神情都分外庄严。这短短的几句话,对大多数人来说,上次念起,已是十多年前的入团仪式。懵懂的花季少年已经成长为今天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十多年前,戴上团徽的那一刻,我们曾经怎样的欣喜。今天,在这样的特殊时刻,那种光荣而自豪的感觉,又重新回到了心中。 走出中央大院,我们来到了著名的西柏坡纪念馆。进入西柏坡纪念馆辖区,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气势宏伟的西柏坡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手迹;碑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1991年9月21日参观西柏坡时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碑座周围将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地微缩在四块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历史贡献和党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活动。在纪念碑的两侧分别是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纪念馆1978年5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顺山势建造,分上下两层,阶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环绕。馆内的陈列展览,集声光电现代化设施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西柏坡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纪念馆分为序厅、走进西柏坡展厅、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展厅、指导晋察冀斗争展厅、大决战展厅、民兵是胜利之本展厅、七届二中全会展厅、筹建新中国展厅、难忘的岁月展厅和继往开来展厅。纪念馆的主题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创作的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中的一句话,并作为这部纪实文学的副题(1999年该书再版时就以此作为书的名称)。整个纪念馆在一个大主题和以上几个大厅的基础上,根据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将展览分为三大块,即中央工委和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指挥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念馆内图片丰富,讲解员的讲解认真而富感染力,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们共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生长了新中国!在重温西柏坡历史后,我们对这一切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在寒风中,我们走遍了这个小村庄,在这个特别的村庄中,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着特别的意义。随着导游的讲解,队伍的气氛时而凝重,时而热烈。中午,我们来到了纪念馆旁的一家当地餐馆。得知我们此次参观的目的,导游为我们安排了一顿别有特色的午餐。炒白菜、玉米饼、烤红薯、白开水成了饭桌上的“主角”。北风凛冽,即便在室内,温度也很低。我们的青年团员们仍然兴高采烈开始了午餐。这些如今已经基本走下餐桌的食品,此时吃起来却让人觉得那样的香甜,别有风味。 在离开村庄的时候,我们又看见了那一句竖立在西柏坡村前的标语----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句简单而又深刻的话,凝聚了多少在战火中奉献青春的革命者的心血,凝聚了老一代领导人多少个为革命奋斗的日日夜夜。它充满力量,又发人深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在战争年代,西柏坡的精神是指引革命胜利的启明星,在和平年代,它是团员青年们事业和生活的引路标。在新的历史时期,用西柏坡精神自我规范,自我鼓舞,做好党的后备军,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青年栋梁,是此次活动给我们留下的深刻体会。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团旗下宣读的誓言,更坚定、更昂扬地在社会主义大路上领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