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寻找梦中的“橄榄树”西双版纳旅行日记 |
[游记]寻找梦中的“橄榄树”西双版纳旅行日记 |
2008-05-07 longtrip.cn |
有人说,到版纳不到橄榄坝,好比到北京不到八达岭长城,等于没到北京。橄榄坝之所以受到游人推崇,是因为这里完好地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是版纳最具特色的傣家风情园。船泊码头,我通过橄榄坝(傣语叫勐罕)区委书记李军先生的安排,住进了澜沧江畔傣族村寨的岩罕大哥家。岩罕三十几岁,话不多。常常是天黑我们开始吃晚饭的时候,他独自腰挎竹篓、头戴割胶灯出去了。不久便捉了一大篓“麻拐”(田鸡)回来,用开水倒进篓里一阵抖动。之后是去皮、开膛,用油炸得香酥酥的,下酒。 那时人们尚无禁食野生动物之类的意识。我吃不惯田鸡的头,偷偷扔给桌下主人家的大黑狗“二黑”吃。它对生人很凶,我有点害怕,想讨好它。不料被岩罕发现。他说:兄弟,你要知道狗是不吃田鸡的。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傣家村寨的特色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种着美丽的凤尾竹、椰子树和槟榔树,寨子里显得干净、漂亮。旖旎的热带自然风光加上傣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给这片土地罩上一层浓郁的异国情调。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这里的冬天无雪少霜,阳光如夏天般炽热照人……岩罕和他的妻子都是傣族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家的竹楼已经“进化”为木楼了。 只有二楼的阳台还是竹条铺就,走在上面沙沙作响,饶有趣味。站在楼上放眼打量,但见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屋建筑很像一顶顶“孔明帽”。后来有人告诉我,傣家的房屋就是按照孔明帽的形状设计的。传说古时候孔明曾到过这一带安营扎寨。现在是冬闲时节,地里没有什么活儿,岩罕夫妇便用自家购买的机器加工米干(米粉),然后由岩罕与合伙的妹夫等人轮流开着手扶拖拉机到十几里路开外的村寨去沿村叫卖。我每天跟着他们走村串户,兴奋不已!每到一个寨子,把车停在树荫下,岩罕便用傣话朝寨子里敞开喉咙喊:哎——烤酸罗!(卖米干罗!)说是卖,其实大多是用米换。一斤换一斤,秤很旺,互不另找钱。 闻声前来换米干的人,有大妈大嫂也有小姑娘,极少有男人。换时几乎不说一句话,换完一笑,走了。通常要等米干卖完,晚上六七点钟才能回家。有一次,经过一个漂亮的傣家寨子时,看见赶集归来的一队队傣族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紧身上衣短至脐部,腰肢又细又软,一个个系着漂亮的银腰带,在斜阳下闪闪发光。看见我在拖拉机上举起照相机,她们大大方方向我招手欢呼,其中两位漂亮姑娘竟笑着踩着单车一阵猛追。偏巧这个时候拖拉机转弯拐上另一条路。待我重新回过头来,后面马路上已空无一人。岩罕头也不回地在驾驶座上高声笑话我:金孔雀飞到另一片林子里去了,你找不到了! 金孔雀?太棒了,就是这种感觉!可以说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看见过这么美丽的民族!回到村里,但见椰子树下、风尾竹旁,不时三三两两走过一个个赶集归来的肩担小竹篓、身着彩色统裙的傣族妇女,她们婀娜的身姿,轻盈的步态,犹如一只只美丽的金孔雀飞进凤尾竹深处的美丽村庄。夕阳映红了村头的椰子树。一些孩子在树下追逐嘻闹,打“竹枪”(一种自制的儿童玩具),唱傣文歌。一片幸福、祥和、安宁而又动人的景象!……
|
转自:http://www.longtrip.cn/Html/006/Class18/546920080213133406_P2.html29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