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风光绮丽的河北省临城县。这里的崆山白云洞素有“地下溶岩博物馆”和“喀斯特风景洞穴世博园”的美誉。它奇、险、深、幽,不似江南青山秀水般柔情,却有北方苍山巨石的雄壮豪迈。我对它向往已久,早就想一睹芳容。前几日回家,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 据导游介绍,1988年7月18日,位于太行山东麓白云山下的山南头村同往常一样,伴着鸡鸣犬吠,早早苏醒在晨光里。村民陈永庆、贵爱国、贵爱军、陈志恩、张战军照常又来到原水泥厂旧址的崆山上开山凿石。伴随着“叮”“叮”的钢钎声,豁然出现一个深不可测的洞口,他们的钢钎漏进山“腹”内。于是,在农村中没有惊讶过、激动过的4位农民大吃一惊:莫非这座大山是空的?莫非碰到了传说中神仙的宝库?他们悄悄地从家里拿来手电筒、腊烛、绳索、粉笔(作路线标记用,以防迷路)等物,小心地钻入山“腹”中,对这个远古的、密封的幽深洞穴进行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探索!“临城出了个大溶洞啦!”的消息迅即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县,惊动了县、市、省的有关领导。“北方奇观”--崆山白云洞“破腹”出世。 听着有关崆山白云洞问世的故事,我似乎也成了几位村民中的一个,战战兢兢、略带惊喜,跟在早已轻车熟路的导游身后,开始了我的“探险之旅”。 刚刚迈步进去,眼前便黑了一下,刚想适应这种黑暗,眼前又豁然开朗。在灯光的映照下,一个偌大的洞厅出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气势恢宏,景象万千,生机勃勃,一片祥和,遍布着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石笋、钟乳石等天然造型。错落有致的石笋群,犹如秦俑列阵待命出征。一根差不多十米高的大柱子矗立着,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果不其然,原来它就是传说中的“擎天柱”。这时,导游告诉我:“临城崆山白云洞有‘华北第一洞’之称,发育在古生界寒武系中统张夏组灰岩中。地层形成于距今5.13亿年~4.49亿年,当时临城处于浅海环境。到2.05亿年发生燕山运动在临城西部形成北西走向的断层束,使地层弯曲破碎。距今6500万年以来,太行山区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进一步抬升,使石灰岩裂隙由充水溶蚀状态变为滴水溶入,在溶洞中积淀成千娇百媚的地貌奇景和风貌独特的岩溶景观。崆山白云洞现已初步探明并开发了“人间”、“天堂”、“地府”、“龙宫”、“迷洞”五个连环套接的洞厅,最大洞厅约2170平方米,主要景点200多处。”原来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人间”洞厅。 在迂回曲折中,在惊讶赞叹中,我们来到了“天堂”洞厅。这里富丽堂皇,垂帘悬幕,五光十色,帷幔倒挂,珍奇造型,令人叹为观止。绮丽的灯光映照着这些造型独特的“石神”,使我眼花缭乱,竟有些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世界。机灵的导游提醒我:“这里可是‘天堂’啊。”是啊,如此美景,绚丽神奇,在人间果真能看得到吗?一个名为“玉龙飞天”的奇特造型吸引了我。它属于晶莹亮丽白色方解石晶体,几亿年的造化成就了今天的“玉龙飞天”--飞姿健硕,栩栩如生,世间罕见之极品莫过于此吧。神奇的“玉簪对宝瓶”让我“念念不忘”--据说,这两个看似即将对接在一起的石头之间还有十几厘米的距离,500年后,它们就会融为一体了。多么神奇,真想亲眼看到那一刻的到来,看来只能“向天再借500年”了。 兴奋依然,步入“迷宫”后,我有些“晕眩”了。可以说,这里弯弯曲曲,洞口一个接一个。我从一个洞口进去,打算从另一个洞口出来,哪成想和一个游客“撞车”了。洞口不大,回头吧。感觉“钻”了好几个世纪,赶忙从一个大点的洞口“逃出”,却又和先前那位游客碰上了。若不是知道自己在“迷宫”,还真以为是撞见鬼了呢。 终于到了“龙宫”,既然不能遨游在“海底两万里”,那就在这里过把瘾吧。导游说,这里的岩溶景观不仅奇幻瑰丽、神秘莫测,而且极具观赏和科研价值。精细、优美、逼真、多彩、组合别致……这正是我眼中的“龙宫”洞厅。这里遍布石花、石珊瑚、石针、微型石管等,惟妙惟肖的方解石和石灰华造型,“仙山琼阁”景点集纳了这里的典型石种,更有“竹林玉柱”和“五彩珊瑚树”的簇拥,甚是壮观。 有点胆小的我没有去“地府”,可能是怕“地府”里的“妖魔鬼怪”吧。刚出崆山白云洞的门,我就后悔了,只好等下次有机会再来见识“地府”的“厉害”了。 远远地观望这座巍峨的大山,我在遐想,曾几何时,这里是一片蔚蓝色的海洋,碧波浩渺,苍穹辽远,天老地荒,沧海桑田。如今,这里已是新的世纪,新的天地。今天的人们在用他们对远古的热爱追忆着历史,探索着未来。500年后的人们又将怎样诠释这段精彩呢?王宏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