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通巴与花包 通巴即挎包。以各色手线、棉线织成。包长30余厘米,宽20余厘米。包的正面、背面及侧面织有花卉鸟兽或几何图案,包底部缀有彩穗,色泽鲜艳,做工精细,包形小巧,民族特点鲜明,是深受游客喜爱的纪念性商品。 花包,傣语称“骂管”,本是丢包时男女传情、娱乐的玩具。歌舞餐厅将丢包活动搬上舞台后,花包就成了小巧玲珑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景洪,你可随处看到游客胸前挂着色彩艳丽、小巧精美的傣族花包走在街道上 西双版纳各少数民族都在服饰上喜用银饰品。传统的银饰品主要有簪、钗、耳环、项圈、手镯、臂环、胸饰、脚镯、戒指、腰带等。过去多为乡村艺匠手工打制。1988年,勐海县成立了曼袄银饰厂,由国家计划安排金银指标,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金银饰品。每年可生产金、银饰品2000多件。产品供不应求 黑陶 黑陶是傣族民间的传统手工制品。1995年,为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勐海县景真八角亭旁兴建了工艺美术黑陶厂,生产土黑陶制品。先后开发出坛、罐、瓶、烟具、茶具、陶马、陶牛等63个系列产品。产品造型新颖别致,雕刻精细,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黑陶茶具泡茶、醇香之味保持长久。黑陶花瓶插花,有较好的保鲜作用。黑陶产品很受游客喜爱 民族服装 州民族工艺品厂根据游客需求,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的服装生产。将传统布料与现代布料结合,传统手工与现代缝纫技术结合,生产出的傣族女装美观、素雅;镶有银饰品的哈尼族、基诺族男装都深受游客喜爱 西双版纳风味美食----去西双版纳体验傣家风情 位于云南省西南端的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 西双版纳是傣族之乡,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充满东南亚风情的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西双版纳如今已成为交通便利的旅游热点,境内佛寺、佛塔星罗棋布,曼飞龙白塔是西双版纳佛塔的典范,极富东南亚情调;景真八角亭亦是西双版纳有名的佛教建筑,酷似傣家竹楼;其他如曼阁佛寺等历史悠久,是小乘佛教有名的会所,香火极盛。 来到版纳,你会被一种莫名的震撼所俘获,版纳神秘的雨林、婀娜的傣家风情,还有那掩映在凤尾竹下的庄严佛塔、佛寺,让人不能忘怀。 西双版纳的居民以傣族为主,傣味菜在云南菜系中独享盛誉,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类、水产食品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最具代表性的有:酸笋煮鱼(鸡)、香茅草烤鱼、香竹饭、“南秘”(“南秘”是一种用各种调料调好的“蘸水”,酸酸辣辣,用来蘸黄瓜之类)等。 布朗族有“不吃烤肉,不算尝过肉香”的说法。所以烤食的东西多。有烤山鼠肉、斑鸠肉、鱼、猪肉、牛肉;另外,还有卵石鲜鱼汤、螃蟹松、螃蟹肉剁生、油炸花蜘蛛、蝉酱、包烧鲜鱼、酸味菜(酸肉、酸鱼、酸笋)等。 版纳美食尽在夜市,各少数民族风味食品应有尽有,最符合南方人的口味。在夜间,游客边品尝风味佳肴,边观赏景洪城的夜景,五颜六色的灯光下,尝之不尽的美食会使你流连忘返。 云南娜允古城--最后一个傣族古城 在云南省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至今还保存着中国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娜允。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 娜允古镇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娜允”即傣语“内城”的意思。这里的房屋是傣汉两个民族的不同风格合璧的建筑群,说明很早以前内地和边疆的交流就存在了。公元1289年(傣历651年)傣王罕罢法在孟连建傣城——娜允,元朝朝庭此设“木连路军民府”。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明朝设“孟连长官司”隶云南都司,赐罕罢法孙姓刀,命第八代孙刀派送为官,官居六品。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第十九代土司时,朝廷赐封为“孟连世袭宣抚司”,官居四品。随着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孟连土司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统治机构。土司为最高长官,叫召贺罕,下有九根和十二召朗。九根里一至四召根属内官(管内务),五至九召根属外官(管外务),十二召朗属三级官。1949年4月(傣历1311年),孟连解放,孟连土司制度告终。孟连历代28任土司,统治达660年。随着土司统治的延续,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形成了宣抚司统治区(孟连、澜沧、西盟等)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娜允由“三城两镇”(上中下城和芒方岗、芒方冒)组成,从上到下是按照登记顺序布局的。土司时代,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下城则是下级官员的住处,芒方岗和芒方冒是林业官和猎户居住的寨子,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上城的最高处,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抚司署的附近。孟连宣抚司暑,傣语称“贺罕”,意为金色的王宫,土司“召贺罕”,即为金殿之王。孟连宣抚司暑曾在清代被焚毁,1878—1919年重建。 沿着青石铺就的阶梯就来到位于古镇中的宣抚司署,这里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宣抚司署是云南清代土司的衙署,也是云南18座土司衙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整个建筑由门堂、议事厅、正厅、东西厢房、粮仓、厨房。雄伟的议事厅分上下两层,底层空旷凉爽,过去是大臣们休息的地方,现在游人三三两两的坐在栏座上喝茶小憩。按傣族的规矩记者脱了鞋走上二楼,满目皆是各种珍贵的藏品和讲述宣抚司署历史的壁画,精致的竹编艺品、珍奇的贝叶经、金银饰品、其中还有朝廷赐给历代土司的官服、旗帜、金伞和写有汉、傣文字的公文及宣抚司的生活用具等等,特别是一袭清朝皇帝赐给的蟒袍,绣着云朵、飞鸟、腾龙、浪花,光彩夺目,可谓是华丽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