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这座充满绿意与活力的边境小镇,其历史,竟可上溯到元世祖至元13年(公元1276年)。是时,云南第一次作为中央的一个行省归入祖国版图,从那时候的叫做“倒龙”的小村寨,到明清时期的“版纳景洛”,再到现在的打洛镇,在八百余年的时间里,不仅见证了中缅两国的睦邻友好,更纪录了各族人民在这里互惠互利,互通有无的边贸活动。中缅边界的界碑就屹立在曼蚌寨旁边,亭亭如盖的大青树枝繁叶茂,尤其那棵独树成林的大榕树,更是名闻遐迩,多次被国内外的报刊、杂志用做封面! 我们是在一位导游的带领下来到这座村寨的,刚到村口,就受到村民敲锣打鼓的欢迎。进得村里,又见路边有几位傣家老者正一笔一划地在刻写贝叶经(在棕榈树坚硬的叶柄上刻经文),让我们这些少见多怪的客人,眼睛很是一亮!我们的到来,也让竹楼下的几名小呼哨(小孩)忙乎起来,他们用稚嫩的声音一个劲地招呼我们过去和几位美丽的、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傣家少女合影留念(当然是要收费的)。不远处,卖烧烤傣族大婶们在烟熏火燎中叫卖着烤鱼、烤田螺、烤玉米、烤豆腐。水果摊上物美价廉的甘蔗、菠萝、芒果、榴莲也很受游客欢迎。置身在这浓烈的傣乡氛围里,游客哪能不喜笑颜开,东瞧西问呢! 初夏的阳光柔柔的,树叶儿透着忽明忽暗的光影。这时候,有只孤独的葫芦丝从远处飘来“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旋律。姑娘们在树荫下搅拌着又酸又辣的青芒果条,穿的都是齐足裸的简裙和高跟凉鞋。那俯仰多姿的身段,无论怎样看去都像是孔雀的侧影。 我坐在椰子树下,悠闲地剥着刚买来的烤玉米。远山含黛,碧空如洗,在这清景满眼的忿围里,一扭头,却看见一位剃着光头、身穿黄色袈裟的小和尚正挽着一位姣美的傣家女,卿卿我我,情话喁喁地走来。我忙举起相机,但尚未拍下这名“不守清规的”出家人,自已倒哑然失笑起来____并非他俩的勾肩搭背,让我忍俊不禁;也不是他们初解怀春的情态逗我笑逐颜开;而是晃然想起导游讲过的“云南十八怪”____“小和尚可以谈恋爱”那句话! 原来,云南与缅甸、老挝等佛教国家接壤,受其影响,当地傣族同胞不仅信奉佛教,而傣族的男子也和那些国家的男子一样,把出家当和尚,看作是一种人生的必须!如果家有男孩而不去当和尚,是会被人瞧不起的,也意味着这个孩子没受过完整的教育。当和尚的时间可长可短,一年、两年,或者半年都行。出家期间,他们不仅可以谈恋爱,还可以喝酒吃肉。期限一到便可还俗,便可结婚安家,生儿育女! 在傣语中“阿朗”是 “洗澡”的意思。 地属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是一个有洁癖的群体,傣族妇女更是嗜水成性?每当夕阳衔山之际,她们便迎着晚霞,走下竹楼,三五成群地来到清澈的河水边,以独特的方式脱去漂亮的孔雀服,穿上沐浴专用的筒裙,轻轻走向河中,时而垂头梳洗秀发,时而拂水湿润面颊,用清漪的流水,浣涤一天的疲劳。有的还要相互嘻闹泼水,以求免灾祈福。那天,在村寨中闲逛的我们,不巧迷了路,当走到了寨子后面一处绿树环抱的河湾时,夕阳己给江水撒下了一片嶙嶙的金色。这时,从树后传出一阵女孩的笑闹引起我们的注意,循声望去,原来是寨子里的女孩们在此晚浴。她们先是用纤纤的手指,提着瑰丽的筒裙,边向河水深处走去,边往上提,直到清流淹没胸部,才将筒裙脱下,盘在头上,然后才或洗或游或嬉地,享受着一泓清流带给她们的快乐与欢欣,沉浸在清如滑笏的柔波与白嫩的肌肤之间的那种亲密接触之中! 正当我们以一种虔诚的心情观赏着这幅圣洁的“傣女晚浴图”时,一个广东口音的小男孩在一棵大榕树下鬼鬼祟祟的向我们地招起手来。我们走了过去,男孩把我们带到一处远离河湾的山坳,用手指了指架在树丛后面的一台高倍望远镜,问我们看不看“更有看头”的傣女洗浴。原来,傣族人家并非全都住在水边,离河较远的傣女洗浴时,一般只能结队而行,寻一处较为隐蔽的地方,赤裸着全身,让山岩上落下的泉流冲涤全身。那广东小孩要我们看的就是这个!别人洗澡,这也能看?我真惊咤这名少年,怎会用这种方式赚钱!看来,“教育”一事,还真得从孩子抓起! 但话又说回来,这里的傣女也真美得教人无法移开视线!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差异明显,不论是服饰、民俗,还是人的形体相貌莫不如此。此前我去过云南的大理和丽江,但关注的只是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只是到了西双版纳和打洛以后,才第一次从内心感到傣族姑娘竟是这样的美丽!至此,也就知道了生活在美女聚集的地方,“养眼”是什么意思!在打洛的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个子高高,身材窈窕,身着及地长裙或套裙的傣家姑娘,衣料的质地虽很普通,但色彩与款式却鲜妍无比,艳丽纷呈。与北方的女子最大不同是她们的身姿都很纤小,足部和腿的线条看起来秀丽极了,走起路来盈盈冉冉,风摆杨柳一般。最有趣的是刚来那天,旅游车在路边尚未停稳,一位兜售榴莲的傣女只稍微展示了一下自已的魅力,从我们大巴的窗口竟齐刷刷一家伙伸出了八个脑袋,全是小伙子,虽然他们吃不惯榴莲,却都在没话找话地同她搭讪…… 在傣族所有的节日中,最著名、最热闹的当是傣历的新年。由于节日期间人们要相互泼水,因此又称它为“泼水节”。傣族人过泼水节,原本就是拿着一盆清水,轻轻向你头上和身上撩去,象征着将幸福与好运的降临,是一种很人性化、也很温馨的场景。 而今天的泼水节,随着大批旅游者的涌入,己彻头彻尾演变成了一场“战争”!现在最流行的不是传统的盆、钵、罐、桶,而是一种类如美军m___16的塑料水枪,而且,整个大街或广场上都是横挎拎这种武器的男女“敢死队员”。攻击力度在加大,人们己不满于传统的不痛不痒的撩水,通常是将整桶整桶的水“砸”在你头上,或像消防车灭火那样将水劈头盖脑喷在你身上,你也可以追逐回敬,一时间水花迸溅,大家都沉浸在这水花的欢声笑闹中,既刺激又火爆!这里离缅甸最近,界碑就在不远处,泼高兴了还可以泼出国去。缅甸那边是什么样子,只有您亲自来了,过去看看才会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