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阳行记二医圣祠 |
[游记]南阳行记二医圣祠 |
2007-09-12 loyow.com |
南阳行记二---医圣祠 坐落在南阳城东关温凉河畔的医圣祠,是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弃官从医,潜心中医药研究,医术精湛,曾写就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来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在其家乡南阳市修建医圣祠来祭祀他。医圣祠大门前的马路很宽阔,但路面坑坑洼洼的,附近好象有个酒厂,一股难闻的酒糟味弥漫在空气中。登上高高的台阶,迎面而立的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门阙,汉代建筑风格,高的为母阙,低的为子阙,如同母亲怀抱婴儿似的。 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在阳光映衬下光彩耀眼,门阙下镶嵌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预示着吉祥。门额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更显庄严肃穆。门庭里是一块巨大的照壁,正面雕刻着《张仲景传》,两侧有对联,“阴阳有三,辩病还须辩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背面雕刻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 怀着崇敬之情步入祠内,宽敞的院落花草遍地绿树成荫。一尊高大的汉白玉塑像矗立在正中央,医圣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旁边是不同时期四位大医学家的塑像: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魏晋时期医学家王叔和,汉代名医华伦,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前院东西长廊墙上,镶嵌记述张仲景生平事迹史画,及自伏羲以来历代名医的117幅石刻画像。 顺着甬道往前有一座六角琉璃瓦的碑亭,双层碑亭里是我国领导人的题词碑刻。有毛泽东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有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有周恩来一九五五年时的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示老一代革命家对祖国中医的关怀与期望。 缓步进入前祠,只见崇楼高阁雕梁画栋,绿树翠竹清雅密静。穿长廊,越山门,来到张仲景墓祠,东西两边各有一座仿汉建筑――春台亭和秋风阁,后面是仲景井与荷花池。沿青石大道前行,穿过高大宏伟的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便来到后祠。正中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建筑是正殿与偏殿,遍布正殿前的匾额由历代名士赠送。 大殿内的张仲景手拿卷宗,庄严肃穆,刚毅质朴。殿后飞檐流角的是仲景墓亭,亭前立有“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的碑刻,亭下有方圆十余丈的仲景陵墓,仿汉墓式样,墓的四角各有一个羊头。据说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义的两个字,象征着吉祥。墓顶莲花座象征着张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医德医风。 百寿亭和百寿图也是医圣祠的一大景观。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集历代书法名家“寿”字手迹,以石刻于一壁之上,意祝世人都能健康长寿。从医圣祠出来时,脑子里还在记忆大殿两侧那幅醒目的对联,“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张仲景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永将为世人称道。
|
转自:http://www.loyow.com/website/bbs/viewthread.php?tid=16&extra=page%3D13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