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阳游记(一):游南阳武侯祠读王朝兴衰史 |
[游记]南阳游记(一):游南阳武侯祠读王朝兴衰史 |
2007-07-24 china.org.cn |
现在武侯祠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向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部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等。台下有诸葛书院。整个卧龙岗占地12万平方米。 “千古人龙”金字匾额的山门是武侯祠的起点建筑。拾级而上,穿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坊和仙人桥,迎面就是祠院的主体建筑--大拜殿。殿内塑有诸葛孔明像,纶巾羽扇,神态飘逸,俨然如生。两侧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塑像。大殿外的卷棚内匾额、对联琳琅满目,两壁间还镶嵌有历代文人名士的笔迹石刻,真、草、篆、隶,各具特色。过了大殿,就是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据说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攻读的地方。 诸葛草庐的左侧是野云庵,这是诸葛亮会友的地方。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漠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相传他和他四个密友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徐庶徐元直常聚于此,讨论诗书。草庐的右边是一个古柏亭。如今,柏已不在,诸葛英名却依旧为人念怀。再往前走是伴月台。人家说诸葛亮能掐会算,真乃神人。其实他不是神,他只是熟读百书,谙习天文地理而已。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并不是他真能借,而是因为他早已观测天象,知道东风将至。 入祠继续往前走,不久便来到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澹宁读书台,诸葛亮的满腹经纶就源出于此。儒道两股思想贯穿了诸葛一生。他出山之后,自然是儒家思想占主流。他为了汉代江山,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但从他出山之前对他弟弟的嘱咐“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可见,道家的出世思想还是一直左右着诸葛亮的。 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后面建有三顾堂,内有刘备、诸葛亮大型塑像。 武侯祠的另一大景观就是排列有序的400余块碑碣石刻,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属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中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可称得上是“三绝”碑。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卧龙岗,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所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龙飞蛇腾,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参观武侯祠在一个半天中不知不觉过去了,回望渐远的祠门,感觉半天中好像看过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诸葛亮虽有盖世之才,可惜三足鼎立之势刚形成,他便因病而逝,空留一腔遗恨。正如诗言,“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转自:http://www.china.org.cn/chinese/feature/556112.htm37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