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荆紫关 |
[游记]荆紫关 |
2008-05-22 baidu.com |
《序》 荆紫关是我的故乡,可一直没有完完全全的了解他,本文内容来从网上转载,所有图片及内容均系真实。部分照片还记意尤新。。 热爱自己的家乡,可原文作者并不是我。--木瓜 荆紫关隘风雨遥 荆紫关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有“境贯丹江,道扼隘口”之称。据史载,“荆紫关”之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04年,此地属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此镇守,“荆子口”名称初现。元代称“荆籽口”,为通达中原的重要的关口要塞。到了明朝中叶朝廷曾派千余官兵驻守此地,称“百户所”并改名“荆子堡”。清时驻有大批军队,改名为“荆子关”,并设有南阳、河北、归德数镇,设河南总兵、副将、荆紫关协、信阳协等官职,咸丰八年改营置。民国初年,因这里山野多见紫色的荆花,取其祥意改为“荆紫关”,这个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关隘于是有了如此诗意的名字并延续至今。 公元前312年爆发的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是发生在荆紫关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战争。当时荆紫关是秦与楚的交界地,秦国凭借占据荆紫关险要地势的优势,一举击败楚国,将荆紫关全部纳入秦国版图。其后秦楚两国重新修好又才把此地划还楚国。历史上荆紫关的战争与刘邦、刘秀、李自成等历史名人有关,据说,兵家们占领荆紫关就会逢凶化吉。楚汉战争时候刘邦率部自汉水到达宛城,通过荆紫关率先到达咸阳,抢在项羽之前面夺取了政权。王莽追逐刘秀至荆紫关后,一举夺得天下。明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在陕西商洛与官军激战,重创突围,在荆紫关得以休整恢复元气。离开荆紫关后一鼓作气占中原取北京,最后推翻了明王朝,因此荆紫关也有李自成根据地一说。 平浪宫(转载注,小学时光就是在它旁边渡过) 近代的荆紫关也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洗礼,比较著名的红二十五军奇袭荆紫关的故事,就发生在荆紫关的金豆沟。据南阳党史资料记载,1935年李先念率红二十五军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蒋介石调集兵力向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二十五军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兵,采取游击战术,远程奔袭敌四十四师的物资供应基地荆紫关。奇袭荆紫关的成功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为最终粉碎敌人对我鄂豫陕根据地的“围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夕阳依旧荆紫关 黄金假日里,当我们一行站在荆紫关镇后的山上俯瞰小镇时,深秋的原野依然葱翠,丰收田园则一片金黄。有不知是何工厂高大的烟囱冒出的浓烟,弥漫了整座小镇,使得这座地处南阳盆地西部的小镇显得神秘而幽远,只是它的传奇因了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消遁,为众多世人所遗忘。甚至在所有的旅行、旅游书籍与资料上都找不到荆紫关的介绍,什么古镇、古村、徒步、自驾、自助、越野游等资料里,也绝然不见荆紫关的踪迹。它被遗忘的很彻底,连无所不有的网络里除了本地官方的一点粗浅的介绍和河南报业记者的一篇文章外,也没什么民间的评说、札记,来此寻古访幽的人看来更是寥寥无几。是逐鹿中原的君王大帝遗忘了荆紫边关的烽火,还是三大古都的盛誉掩盖了荆紫关盛世的繁华?或是渊源久长的中原河洛文化,不屑记忆这风土交错、异族文化交融的偏远地域?也许我想得太过复杂,荆紫关的湮落只是因为河南值得寻访的古迹太多,远远轮不上荆紫关跻身于中原大地众多的古迹名列罢了。 寂寥的清街 走近古街,首先看到的是一道砖石结构的古关门,高7米,宽6米。古关门跨街而立,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一夫当关,雄踞当街。据碑文记载,现存的关门建于1914年,因门楼装饰图案与其他关门有别,因此也有“花城门”之称。这座屹立了92年的关门已有些颓败,好似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衰老不堪。据说当年还有过厚厚的木制城门,现已湮落不知所踪。雕饰的花纹早已斑驳离析,隐约可见当年的优雅与精致。关门上的雕饰脱落后被现代水泥修补过的痕迹昭然,极不协调。关门上方横嵌着一块石匾,黑底白字“荆紫关”三个魏体大字依稀可辨。 漫步荆紫关,当年的繁华随处可见:祈祷舟船平安的“平浪宫”、山陕商人联合修建的“山陕会馆”、湖广商人修建的“禹王宫”、江西商人修建的“万寿宫”、地方武装头目的豪宅等,都无声地矗立在古老街道的两侧,述说着荆紫关当年烟云般的繁华与鼎盛。 繁华如烟清老街 丹江自西向东绕过荆紫关奔流东去,沿河畔一条蜿蜒绵长的街道两侧,约700余间砖木结构的店铺俨然排列,落寞中依旧透着古色古香。荆紫关古街长达2.5公里,过去的街面多为青石铺就,光润古朴。据说这是北方城市绝无仅有的“清代一条街”,它形成于唐代后期,现存的建筑基本上保留着清代建筑风貌。老街上的店铺错落有致,连阙重叠,曲线幻化,使老街显得愈加古朴浑厚。风格几近的木质板门皂色依旧,昼开夜闭,便于做生意。穿过临街房多是狭长的院落,院落两侧有对称的厢房,院落里多者20多间屋子,少的也有10来间,豪门大院更是庭院深深,装帧精美,屋舍俨然。整条街道的建筑融南北方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显得古朴自然。隔邻人家房舍之间都建有高高的封火山墙,翘檐砖花,卓然而立,既美观也可阻隔火灾蔓延殃祸。由此可见当年荆紫关人的消防意识很强,建筑设施非常完善。听说前些年镇政府统一修缮过整条街道,街面铺上了水泥,许多老房子因年久破落而换上新装,这些新装与陈年的工艺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明清时期的工艺虽然古旧却依然精雅细致,新装的工艺则无一例外的暴露着现代的粗俗与敷衍,让人不得不感慨前人的智慧与技巧,悲哀于现代人的粗制与滥造 静默的瓦松 漫无目标的在老街晃悠,最引我注意的是这些老屋瓦缝间生长的瓦松,几乎所有的屋顶上或多或少的都生长有瓦松,婷婷玉立,白瓣紫蕊的花儿在金秋的艳阳下分外娇柔。原本也曾见过一些老屋上生长的瓦松,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而且还开着花儿。想来这些瓦松一直都这样静静的陪伴着这些老屋,见证着这座古老市集过去的繁华似锦,现今的冷清与落寞,花开花落过眼烟云,经年变幻曲终人散。老早就听说过瓦松是味中药,回来查资料得知其原名很美:昨叶荷草,一如荆紫关现今的落寞。瓦松古籍名瓦花、向天草、天王铁塔草,系景天科石莲华属,多年生苔草类植物。广泛分布在深山向阳坡面,岩石隙间,古老屋瓦缝中也有生长,耐旱耐寒。早春积雪溶化,鳞茎如松树的球果,随气温暖和,鳞片开裂如瓦,呈莲花状。球体中抽茎高30—40厘米,茎周排列长穗状小花序,远望整体如松故得名。鳞茎叶肉质、多浆,鳞片呈长椭圆形略带紫色,先端尖锐表面平滑,无明显的主根,须根繁盛。花白淡红或全白紫蕊,五瓣,雄蕊十枚,雌蕊五枚。花期二个多月。瓦松鳞片茎叶均可药用,八九月采取后晒干,主治口中干痛、血痢、止血、水谷等。 远在战国时的丹江业已通航,至唐朝更成为江汉平原通往长安的惟一水上通道,水运兴旺,据《禹贡》记载,当初南方物资大都要通过丹江运往长安。清时丹江荆紫关以下航段水深河宽,以上则水浅航窄。来自武汉的大商船运来的工业品都必须在此停靠,换乘载重3千公斤以下的小船,才能继续上行至陕西的龙驹寨(现丹凤县)。而从上游运来的农副产品,到了荆紫关也要转乘大船,运达江汉、江浙一带。 当年货物装卸都集中在中码头,炮船停靠在炮船湾。当时各大商会为了防止土匪强盗打劫,专门派炮船跟随商船护航押运,确保舟船货品的安全抵达。河边码头停靠着南来北往的船只,多时可达三四百艘之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物运亨通的景象蔚为壮观。到清嘉庆年间,荆紫关已成为鄂豫陕一带著名的商业重镇。由此在丹江边形成了专为船工、客商服务的数百米长的河街,数十家客店酒楼,散布其间,叫卖声、吆喝声昼夜不绝。其“歪脖的板面条”、“董久章的锅贴馍”、“王怀娃的卤肉”等,是当年最富盛名的风味小吃。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带光绪帝逃至西安,他们在西安期间的所需都是从丹江水路经荆紫关运抵陕西。至光绪二十一年,荆紫关设立了厘金局、电报局和邮政局等,此时的荆紫关享有“小上海”的盛誉,由此可见其当年的繁华。 如今古老的丹江河道依旧,却没了昔日百舸争流的喧嚣场景。由于丹江口水库等诸多工程的兴建,丹江流域植被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丹江河水几乎断流干涸。到了荆紫关河段大部分河床已经水浅石曝,沙丘成坝,凄惶萎靡。只是沙洲上的芦苇、野草茵茵然然摇曳生姿,煞是好看。 传奇三省石依然 离荆紫关镇约2公里的丹江对岸有条古老的街道,长不足百米,却因有鄂豫陕三省人在此居住而闻名,号称“三省一条街”,小街因白浪河而得名。白浪街上很冷清,平时少有外人。这里最著名的是街中央的三省界碑亭,它是1987年由三省乡镇自发集资修建的菱形大理石塔式碑。碑亭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塔式顶部,菱形柱状支撑三角飞檐及葫芦宝顶。碑身大理石贴面,饰以黄、绿色花边。碑身分别有河南、陕西、湖北三省所书碑文。透过碑下的中空可以看到一块露出地面的菱型三角石,据称是块陨石。尖石一面朝西辖陕西,一面朝东南辖湖北,一面朝东北辖河南,被称为“三省石”。传说过去三省经常在此发生纷争械斗,某夜一块五彩吉石从天而降,人们以为是火星爷传旨让三省百姓以此石为界不再争斗,为了表示对火星爷的感激于此石旁建了火星庙,后改称三省庙。 |
转自:http://hi.baidu.com/ljyit/blog/item/d8730d244708cd32c9955914.html4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