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双版纳 |
[游记]西双版纳 |
2008-05-22 sina.com.cn |
如果读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就一定不会忘记那条令人心驰神往的湄公河。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叫做澜沧江。从青藏高原奔泻而来的江水,穿越高山峡谷,在即将窜出国门之际,地势突然变得宽广,到处是丘陵、平坝,长满芭蕉、棕榈、凤尾竹等亚热带植物。 与它发源之处截然不同,这里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西双版纳。这片土地出产一种植物茶,1000多年来,为了把茶运到澜沧江的源头,诞生了一条伟大的交通线——茶马古道。古道和江水并行,仿佛冥冥中注定了一切,雪域高原为这片1600公里以外的土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水,用来滋养茶,然后茶被一驮一驮地运往高原,作为对水的回报。澜沧江水养育的不仅仅是植物,还有生活在它两岸的各族人民。 清晨,正是西双版纳一天中最凉快的时辰,整个橄榄坝笼罩着面纱似的白雾,随着几声沉闷的锣鼓声响起,曼春满村的130多个男子纷纷来到寨子中央村长岩教家的竹楼下。傣女江边沐浴岩教家的竹楼容不了这么多人,年老的就上楼,年轻的在楼下候着。在拼龙舟之前,必须要请来“寨神”。“寨神”就供在岩教家的楼廊里。在一个专门隔开的阁楼里边,供放着龙舟的龙角和历年参加龙舟赛获得的锦旗、奖杯。上楼来的老人们盘腿坐在竹地板上,口里念念有词,大意是“我们的龙舟要下水,请无所不在的鬼神保佑我们的龙舟,过大江如同平地;保佑我们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约10分钟后,人群便朝寨子的佛寺走去。佛寺里,年轻人已把龙舟船板抬了出来,共有5块木板,有两块长20多米,是龙舟的船帮,其余3块较短,是底板和两头梢板。龙舟不能置于家居楼下,传说凡人之力是压不住龙舟的“神力”的。况且按照傣家人的习俗,木料是不能堆在家里的,那是从山林里来的东西,上面有山神的“灵气”,不然人会生病。所以只能放在寺庙中,他们相信佛祖的力量是无穷的。 30个壮汉齐拼龙舟 龙舟拼好了,静静地躺在江岸上,要等明天才下水试航。“嗨嗨嗨”的号子声从江上传来,对面的曼哈村的龙舟已经在操练着,飞快地从我们眼前过去。那是一条新做的大船,比曼春满村的还要大,波涛轰老人看着它,眼里有了一丝忧虑,他说:“明年应该做一条新的了。” 逐水而居的傣族人民就生活在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悠久而独特的“贝叶文化”。贝叶属于棕搁科,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密林中一种贝叶棕的叶子。把贝叶裁剪整齐,压平,用水煮,煮后将它晒干,这时碧绿的叶子就会变成淡黄色,像一片片平整的厚纸片一样,就能在上面刻写文字了。贝叶经上的文字,是铁笔刻写的,刻写好后,涂上植物油,叶片上就会出现清晰的字迹,装订成册后,就是贝叶经。贝叶经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出现的。傣族民间传说,一位到天边寻找太阳的小伙子无意中发现能够用来书写并保存书信的贝叶,从那以后,傣族就用贝叶来互通信息。这就是傣族的经书和长诗里经常提到的“用树叶写信的时代”。其实,刻写在上面的也不只是佛经,傣族历史中很多有价值的医药、天文、立法等文献也都记载于贝叶上,并世代相传至今,共计达84000余部。因此,贝叶经被誉为傣族社会的百科全书。这种以贝叶来承载的文化,就被称为“贝叶文化”。下面一根桩顶上枝成林其实在傣族的生活中,不管是衣食住行,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植物的滋养。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2735b01000bty.html28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