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秋来,我驱车来到颛顼,帝喾二帝陵。二帝陵位于内黄梁庄乡三杨庄西硝河北岸丛林中。当时,斜辉脉脉,风叶飘飘。林中高沙丘顶立一小庙,置三五香炉,未烬香火,青烟袅袅,是游览者凭吊之场所。其后有一大沙坑,露出一块碑头;再后,大殿、廊房及前拱门皆没沙中,这就是高王庙。据载高王庙始建于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修于宋初乾德六年(公元968年),于清宣统年间掩没于沙堆中。庙堂坐北朝南,中有大殿,东西有廊房,殿内塑有二帝塑像,壁绘日月星辰及诸多神像。殿周围松柏参天,碑碣林立,每逢古历三月十八庙会,游人云集,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每值春秋两季,或封建改元时朝廷便遣官告祭,可想见当年香火之盛况。 过殿北走百余步,白杨树下,有一荒冢,冢前竖有两碑,一曰颛顼帝陵,一曰颛顼陵,皆元、清所立。西去寻找帝喾陵,只见白沙垒垒,不辨其迹。原二陵园为青砖所砌。东为颛顼城,西为帝喾城,现均荡然无存。 我们在丘旁小憩,谈论二帝传说故事。相传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他生若水,封高阳,都帝丘,崩鹑火,葬于顿丘(广阳里)。死后此风大作,地泉上溢,蛇变为鱼,颛顼趁此附于鱼背,死而复苏。然身则半人半鱼,谓之"鱼妇",大意是鱼已做了他的妻子。帝喾相传是黄帝曾孙,颛顼之堂侄。他生于穷桑,封有辛,都亳邑(偃师县西南),死曲阜,葬于顿丘(城阴野)。相传夏中衰时,此坟为盗贼所掘,打开墓门,里面空空,一无所有,棺里亦无尸骸,只有宝剑一口,闪闪发光,发出龙吟一般的声音。盗贼急忙退出,方知帝喾已脱胎换骨升仙去了。这都是无稽之传说,不过为游者略添雅趣而已。 (原文摘自《安阳日报》87-9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