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双版纳游记 |
[游记]西双版纳游记 |
2008-06-10 sohu.com |
搜狐博客 > 少年狂 > 日志 2008-05-26 | 西双版纳游记 西双版纳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关于“西双版纳”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一说:西双版纳是傣语,“西双”是“十二”的意思,“版纳”是“一千亩”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十二个一千亩”。公元1570年,明王朝委任管理这一地区的宣慰使司,将辖区划分为十二个版纳,一个版纳作为一个承担赋役的行政单位,从此就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族的名称。 西双版纳首府景洪是一个袖珍城市,颇有名气的澜沧江从市区流过,整个城市山环水绕,生机盎然。这里是热带,如果是在雨季,游客很容易赶上急雨的洗礼。往往不大的一片云,就会施展出令人难忘的威风。几分钟的时间,它就会让菩提树和菠萝蜜树繁茂的枝叶失去遮雨的作用,江岸的竹林、芭蕉、以及掩映在绿色世界中的楼宇,在雨中都变得朦朦胧胧。层层山峦,似乎离得远了许多,那依稀的轮廓,一层比一层浅淡,一层比一层模糊,最后会完全隐入烟雨之中。经过热带急雨的冲洗,整个城市分外明净。街道两侧的油棕树,越发显得生机勃勃。 西双版纳号称“植物王国”,来到西双版纳,简直就是进入了植物的海洋。无论是钻进看不到天空、透不进阳光的原始雨林,还是驱车在山间平坝的公路上,映入眼帘的都是那无穷无尽的绿色。这,是缘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距北部湾不过500公里,直线距离比到昆明还近;西南距孟加拉湾也只有650公里。太平洋和印度洋两边暖湿气流的馈赠,使这里常年绿树成荫,万物欣欣向荣。 植物多,珍闻趣事也就多。这里有会跳舞的草,有能改变食物味道的神秘果,有能够治疗包括癌症在内许多疾病的中草药材,也有能见血封喉的箭毒木。而且,在树上还能长出“猪油”、“白糖”和“大米”。有一种叫董棕的树,上下细、中间粗,象挺着个“将军肚”,将它砍倒剖开,取出里面的淀粉,经过漂洗晒干之后,就会成为象大米一样的颗粒,人们把它称作“西谷米”。 “植物王国”和“花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义语。西双版纳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真正是“花开花谢无日了,春去春来不相关”。许多花,从蓓蕾初绽到花朵败落,可长达100多天。很多植物一年开两次花、结两次果。有一种叫番木瓜的树,一年到头花不离树,果不离花,前果未落,后花已发,一年中究竟开多少次花、结多少次果,很难说清楚。 在这里,最普通的植物也能开出让人赞叹的花朵。有一种生长在田头路边的树叫铁刀木,秋天满树满枝都是黄灿灿的繁花,微风吹过,就象成千上万的黄蝴蝶聚在一起翩翩起舞。有时候密密匝匝的铁刀木树沿公路排起队,以它那给人带来明丽和愉快的黄色花朵,热情地迎送远方的来客。假如把它们与蓝天、白云、远山、竹楼一同装进画框,肯定是一幅生动迷人的水彩画。然而,当地人却没有这样的情趣,他们把铁刀木称作“挨刀的”。原来,这铁刀木的生命力极其旺盛,树又不太高,所以傣家人把它的枝桠冠头砍来作烧柴,砍了又发,年年如是。 富饶美丽的土地,必然会哺育出能歌善舞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确实既勤劳智慧,又能歌善舞。难怪著名散文大师秦牧,曾不无自豪地告诉读者,他的曾祖母是傣族人,他拥有十六分之一(后来更正为八分之一)傣族血统。 最能展示傣族文化的莫过于泼水节了。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是傣历新年,傣族人民以相互泼水将新年庆祝活动推向高潮。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过去泼水的含义也带有宗教色彩,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家主要是通过泼水,来相互表达新年的祝福。上了年纪的人可能还会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周恩来总理曾在西双版纳与各族人民共同欢度泼水节。总理那身着傣装、手捧水盆、满面春风的照片,不知感染了多少人。岁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几乎天天都过“泼水节”,当然,这只是对游客而言的。一般是先安排游客观看民族歌舞表演,随着歌舞进入高潮,泼水开始了,先是几个演员向观众泼,经过最初的躲闪之后,观众开始“反击”,一场无拘无束、酣畅淋漓的混战便爆发了。不管认识不认识,不分男女,不讲长幼,你泼我,我泼你,任你躲到哪里,都不能“幸免”。最后,大家都成了“落汤鸡”,尽管狼狼狈狈,但是仍忘不了夸耀自己的“战绩”,嘻嘻哈哈,好不惬意。
|
转自:http://wjpshsh.blog.sohu.com/88453089.html2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